第 135 章 :【一文不值】(1 / 2)
第135章:【一文不值】
汤显祖出身于书香世家,不仅祖父、父亲是饱学之士,他祖母、他母亲亦都饱读诗书。
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汤显祖学问自然不会差。别人还整天为写不完功课烦恼,他已经有余力去通读诸子百家、医卜杂文。
后来又拜了罗汝芳为师,跟着罗汝芳研习王艮这一支传下来的王阳明心学。
汤显祖今年才十八岁,但四年前便已经补了县学生,算下来便是十四岁考的秀才,从头到脚都写着四个字:天之骄子!
过得这样顺遂的人,身上自是有着磨不平的棱角。
这日乃是中元节,算不得什么正经节日,就是老一辈喜欢和祖先们说说话。汤显祖早起走到院中,便闻到了线香的味道,秋风徐徐,又送来些十分宜人的木叶清香。
天气不错,心情也不错,汤显祖吃过早饭,正要找本闲书消磨这愉快的一天,忽见自家书童抱着个大包裹进来。
汤显祖奇道:“你这是取了什么回来?”
书童道:“我去取信,听人说这是给哥儿的便一并取回来了。”
明朝不许普通人家蓄养奴仆,权贵人家也不许多养,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家中买了仆僮的便说是“家人”,丫鬟小厮喊年长一辈爷奶,喊小一辈哥儿姐儿,任谁听了都觉得这是一家人,而不是主家和奴仆。
汤显祖心中纳罕,接过包裹打开一看,只见最上面摆着一封信。
他拿起信,便发现上头的字迹清隽秀逸、自有风骨,又莫名有几分潇洒恣意。
都说字如其人,这字着实叫人一看就心生好感。
汤显祖瞥了眼署名,蓦地发现这名字有点眼熟:顾闲。
这不是上次老师给他回信答疑时顺嘴提到的少年人吗?
老师在信里说起遇到顾闲的事,顺便让人给他捎了两本新刊,说是他看完以后若是有灵感可以试试投稿。
年轻人都有那么一点较劲的心理,汤显祖这样的少年天才更是如此。
他看到罗汝芳在信中对顾闲夸赞有加便有些不服,十五岁考秀才有什么稀奇?他自己还是十四岁考的!
不过《新风》和《小说月刊》确实有点意思,只可惜江西路远,不如南京那边买着方便。
即便汤家小有资产,也不可能每个月派人去南京买,目前每个月去府城看看有没有书铺卖这两本刊物了。
看了两期,汤显祖便有点蠢蠢欲动想自己写,所以他用本名给《新风》投了稿,又用化名给《小说月刊》投了稿。
毕竟写小说这种事在师长眼里总不那么正经,汤显祖觉得自己应该起个笔名去投稿,免得被发现后挨骂!
除了罗汝芳这个自己选的老师,他目前还是县学生来着。
学官们是有资格以你行事不端为由给你评个最差的一等,直接否决你参加科举的资格。
所以说有些事情不能明着干!
汤显祖想
了可以卤各种吃食,说是传家之宝也不为过!
顾闲却是不藏私的,每次都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秘诀尽数传授给他们。
有些膳夫私底下说顾闲这人傻乎乎的,更多的膳夫却是对顾闲愈发地殷勤,希望能在服役期间学到足够自己脱贫致富的好手艺。
顾闲不甚在意别人的想法,他有两辈子的学厨经验,脑子里会做的好吃的太多了,是以愿意把自己觉得好的食谱传授给别人。
他师父给他讲过,许多传统手艺之所以失传,一方面是逐渐被市场淘汰;一方面则是很多老师傅不乐意把手艺外传。
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可不是说着玩的。拿着卤方大家都能做出差不多味道的卤味,食客谁管你是徒弟还是师父?
顾闲这么好为人师,想的是数百年后求新求变的有志之士都认为旧的一切要全被打倒,那些割舍不下的食客时常哀叹:彻底挖掉自己的根,中国还是中国吗?
许多人珍而重之的手艺、许多人慎重对待的习俗,终有一天会被后世贬得一文不值,也不知是可悲还是可叹。
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