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27 章 · 第一百二十七章(1 / 2)

加入书签

第127章·第一百二十七章

“孟娘子,我爹是不是出事了?”陈大郎越走越慌,他被自己的猜测吓得双腿发软。

孟青环顾一圈,周遭人多,是个适合引发一场热闹的地方,她同情地看陈大郎一眼,说:“他烧伤严重,在一个月前不治而亡。”

“不可能!”陈二郎大吼一声,他指着孟青的鼻子骂:“你这个恶妇,你在骗我!”

街上的人闻声聚过来看热闹。

“怎么回事?出什么事了?”有人打听。

孟青担心他暴起打人,她后退几步,说:“我骗你什么?你问街上的乡亲,他们都知道你爹的事。”

“他们的爹是谁?”有人问。

“陈明章陈大人是他们的爹。”孟青解释。

洛阳城里天天有新鲜事发生,一个月前发生的事大多数人已淡忘,压根想不起来陈明章这个人。

“陈明章是谁?”人群里有人小声问。

“一个月前陈大人因醉酒导致驿站失火,他也被烧伤,烧伤之后伤情恶化,在几天后不治而亡。”孟青提醒,“他病亡后,由他的学生代子扶棺回乡。”

“噢!我想起来了,他的学生是那个铁头县令,忠孝两全之辈,我儿子从私塾回去跟我提过他,他的夫子很尊崇铁头县令,说此人有子贡之风。”人群中一个中年男人高声说。

提起铁头县令和弟子为老师扶棺运柩一事,周围的人都想起来了。

“你们的爹早在一个月前就死了。”看客开口。

“客死异乡,也没个亲人在,好在还有个学生在身侧,他一手操办丧事,葬礼办得可风光了。”

“对,那几天好多人去吊唁,可热闹了。”

“还用上了圣人封禅礼上的纸扎祭品。”

陈大郎和陈二郎头晕目眩,二人不敢相信他们听到的话。

“出什么事了?都散开!”市令带着巡逻的衙役赶来。

人群让开一条道,市令走进来,他看见孟青,诧异道:“孟娘子,出什么事了?”

“这二位是陈大人的儿子,他们刚从长安赶来,不知陈大人去世的消息。”孟青解释。

市令顿时面露哀伤,“令尊于一个月前已病逝,他受伤的当天,明府大人给你们寄出头一封信,五天后,他去世的那天又寄出第二封信,第二封信送达时,你们可能已经离开长安了,没有收到消息。”

有官府的人出面证言,陈大郎和陈二郎怀揣着的最后一丝希冀消失了,二人直挺挺跪下去,陈大郎仰面痛哭:“爹啊——儿子不孝,竟没能送您最后一程。”

“爹,您怎么就没了?”陈二郎泪流满面,谁能想到,三年前长安一别,竟是父子三人最后一次见面。思及此,他嚎啕大哭,恨不得能以身替之。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人堵住了路,妨碍车马穿行,市令安排衙役疏散人群,他搀扶着痛哭的二子,说:“陈大人临终前,杜大人日夜守在榻前,没让他孤

出来了,她出声说:“去我家住一晚吧,明天再动身,明天我和我丈夫跟你们一起去河清县,给你们带路。”

陈大郎犹豫,他看向他二弟。

“你们着急忙慌地走,不给长安的家人和远在润州以及吴县老家的亲人去个信?你们的媳妇和孩子要赶回老家守孝吧?”孟青提醒。

“对,是该如此。”陈二郎疲乏地说,“如此便劳烦孟娘子了。”

孟青本想客气两句,但又担心他们把她的客气话当真了,她便把客气话咽了下去。

“你们稍等,我儿子在官署里,我去接他。”孟青匆匆走进官署,片刻后牵着望舟走出来。

“走吧。”她说。

陈大郎和陈二郎沉默地跟在她身后。

回到租住的小院,孟青安排他们在前院住下,她带着望舟去灶房做饭,她通知他:“明天我和你爹要回河清县一趟,你跟你舅舅留在这儿,以后傍晚他去官署接你。”

“你也要回去?那我也回去。”望舟忙不迭道。

“我过几天就又来了,保不准你三叔也要跟着一起过来,你就别跟着了,免得到时候还要再跟来,净在路上折腾了。”孟青阻止。

望舟不乐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