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37 章 · 第一百三十七章(2 / 2)

加入书签

孟青去孟家问她爹娘手上有多少钱。

“将近一万贯。”孟父回答,“你问这个事做什么?”

“温县的那个纸坊,我跟我小弟合买吧,等他回来,你们把家里的余钱交给他。”孟青说。

孟父皱眉,“你出钱他出力的事,怎么又让他也出钱?”

“这个纸坊的盈利我跟他三七分账,我三他七。”孟青没解释,“要不你们把这笔钱借给我也行,我年底还。”

“你缺钱了?”孟父不可置信地问,“义塾的盈利是纸马店的三四倍吧?你又看中什么作坊了?”

孟青沉默一会儿,她交代两县明器行要联手合起来敲义塾一杠子的事。

“我想着捐一万贯也不抵事,不如狠要一笔,明器铺东家的腰包都肥,也给得起,放走这个机会,以后可撵不回来了。而且义塾的盈利也不归我,我不心疼,账上还有一万多贯的余钱,搁在那儿也不能生钱,不如给杜悯帮个忙。”孟青解释,“主要是事出有因,我要是不松口,说出去义塾的名声也不好听。”

孟父长吐一口气,他背着手绕孟青一圈,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最后得出结论:“不怪杜悯黏死了你,对你死心塌地,你这不是救了他的命,你就是一个活菩萨啊!”

“借公账收买人心,有何不值?”孟青问,“前几天的晚上,杜悯开口问善款时,如果是我,我开口就是一千贯。如果还指望孟春或是他的后代有出路,我直接捐家底的一半。”

“我没那么大方,你的钱是公账,我的钱是私账,白白

() 北邙山干活了。

“李会长?”杜悯迟疑地叫一声。

“杜大人,是草民,您记得我啊?”李会长在杜悯面前很恭敬,他又介绍另外二人:“这是河阴县两个明器行的王会长和赵会长,他们听闻我们县在筹资修堤防,联合河阴县三十六家明器铺,凑齐一万八千贯善款。我则是联合河清县二十六家明器铺,凑齐善款二万贯,还有青鸟纸扎明器拿出二万二千贯,合计六万贯,一并都捐给百善会。”

杜悯强咽一口气,才勉强维持住脸上的表情,他二嫂又在背地里干什么了?他的天爷啊!四人干倒百善会五十余家富商和乡绅的捐款。

“本官代表河清县百姓谢过四位的大恩大德。”杜悯拱手,“我这就安排衙役去洛阳请戏班子,让他们来耍半个月的戏,专门感谢两县所有的明器商。”

“这个可有可无,你替我们上表一封公文,看朝廷肯不肯赐下一方牌匾表彰两县的明器行。”孟青用了义塾这么大的一笔钱,总要有个正经的名目交差。

“应该的,应该的。”杜悯满口答应,“我这就来写公文,下午就让驿卒送出去。”

三个会长相互看看,都认为这笔钱花得值。

午时,杜悯举杯陪三人喝酒。饭后,在他们的注视下,他把公文交给主簿,让主簿送给驿丞。

三位会长满意离去。

杜悯送走人,他快步跑进来,“恩人,小的再给你磕几个头。”

“免了。”孟青没兴趣,“我问你个事,商人要是在大灾或是有战事时捐款,朝廷会不会赐个小官?”

杜悯立马明白她的意图,“现在有钱的商人可多了,就是有这个机会,孟春估计也拼不过大富商。”

“这不是有你嘛,你能帮忙周旋一二。”孟青说。

杜悯点头,“可我觉得不值,纸扎明器多赚钱,他舍得放弃?舍得他赚的钱?这笔钱砸出去,后面几代人的财路都断了。”

“可有钱没地花也愁人。”孟青扯了扯身上的麻衣,“我也想穿锦衣,可有钱买没命穿,他也一样。你先帮他留意着,最后看他的选择,他要是舍不得钱,你拿这个名额做人情也不亏。”

第138章·第一百三十八章xhwx6\.c\om(xh/wx/6.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