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9(2 / 2)

加入书签

身后悄无声息跟着的男人忽然出声,“同志哪里人?见识不少啊,黄花梨都能认出来。”

“黄花,哪里开了黄花?你们这有梨卖?”

张翠花不接茬,笑呵呵的一脸憨厚,“一冬天过去,梨还有水分吗?糠了没有?”

男人默然片刻,道:“个大味甜,新运来的,水分多的很。”

院子很大,东西北三面都有屋子,连月亮门旁边都支着棚子,棚顶用老旧的防水布盖着,不像是新支起来的。

但是还有几个棚子正在建。可以看出,这些棚子就是身后的男人为了卖东西支的,只不过是故意用旧东西建,被人发现的时候好撤退。

来来往往的人们搬着东西,从月亮门进来,运到屋子里,再离开。

还真是天南海北的东西都有,随便瞥了一眼,张翠花竟然看到了螃蟹。

仔细看过,看出这里算是黑市大本营。

知道这人不可能一下溜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张翠花反而不再谨慎,直接问道:“还没宣传就进鲜东西,不怕卖不出去砸手里啊。”

暗地打量她的男人笑了笑,也不问张翠花怎么不装没见识的乡下妇人了,开口解释道:“附近工厂不少,总有人买的起,随便找个小子去转一圈就能卖出大半。”

解释完,站在卖点心果脯的屋子门前,指了指里边的东西,“柿子饼就在里边,但是这位同志能不能先告诉我,为什么你买东西要问一个放哨的小子东西在哪卖?”

“他站在市口,进进出出都要经过他。哪怕不告诉我你这里,那也是对黑市最了解的人。”

张翠花说完就进去看东西。

屋里一排排码放着筐子,看那布局,跟后世的超市差不多。

虽然她没去过这个年代的国营商店,但是只看这个屋子,也能猜到国营商店肯定比不上这里种类齐全。

买完柿饼子,张翠花把所有屋子都转了一遍,没了刚开始的惊奇感觉。

这里的东西全是全,当地没有的稀罕货也很多。但是基本是那种‘全国各地总有一个地方常见’的稀罕货,不是那种所有地方都稀罕的东西。

比如果脯、海鲜、水果和好看衣服等种类很多,但是麦乳精之类的很少,也没奶粉、巧克力之类的东西。

缝纫机、自行车等大件也就几个,不是大牌子不说,还特别贵。除了不要票,简直一无是处。

作为兜里有几十块钱的有钱人,张翠花只买了七个柿子饼、十个螃蟹和半斤猪板油。柿子饼三分一个,螃蟹五分一只,猪板油四毛一斤,加起来才花了一块钱。

走回堂屋,张翠花准备原路返回。

但男人似乎看出她不如一开始惊奇,轻笑一声,张口就是夸赞,“同志果然见多识广。现在这里是还没什么稀罕货,毕竟路子还没走熟。”

张翠花也夸,随口扯了句,“不错了不错了,东西全的很。”

说完就要走,可脚还没走出堂屋就被男人虚拦了一下,“我叫南里,同志下次来的时候要是还没开张,就报我的名,不用费劲和看门的小子解释。”

这话说的像是笃定她会在他们开始宣传之前再回来。

“好的好的,谢谢谢谢。”

道完谢,看南里没继续说话的意思,张翠花丝毫没有自我介绍的意思,转身就走了。

太久没碰见这种有心眼的人,直到走出黑市以后,张翠花才琢磨过来。

估计是她买的全是不经吃的东西,不仅没买红薯等能吃的住的粮食,连大米小米都没买。而南里店里的粮食比黑市的便宜很多,也就比要票的粮站贵半成,甚至买多了还能打折。

所以南里一看就知道她会回来。

第33章

看看手里的螃蟹,张翠花难得反省自己花钱是不是太大手大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