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1 / 2)
第34章
下课之后,陆安带着自己整理出来的问题去明德堂问苏教授。
苏教授耐心一一为她解答。
如此五六日后,便忍不住对陆安感慨:“那日雅集上,吾见你文章固如金石,言语责实为先,诸色举人皆仰视你才学,可谓天资过人,一鸣惊人。本以为你会自持颖异,可这几日观之,你每日都最早来斋舍,最晚离讲堂,日日询问教授经义之事,如此向学,倒比任何材质更为可贵。”
陆安只是谦虚一揖:“他人不知陆某,陆某却自知己身对学问尚有许多不明之处,哪能自满。”
苏教授调笑她:“经义确实不能松懈,但你所擅长的诗词,难道也有不明之处么?”
陆安却是正色道:“纵然是陆某所擅长的诗词,于韵部也并非完全通晓。”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代人习惯用汉语拼音来对平仄,比如“一”,很多人都会以为它既有平声又有入声,要看整体词意,“专一”就是平声,“一群”就是入声,但实际上,在平水韵里,它属于“仄”,有且只有入声一个发音。
还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灭、雪,看着没有任何可以押韵的地方,但实际上,按照平水韵算,它们都属于“入声屑部”。
因为习惯了普通话的念法,这些韵字一不小心就会出错,陆安刚入门那会儿,是直接先靠死记硬背,把平水韵背下来,再谈其他。
苏教授瞧着面前这位坦言自己不足的郎君,双眼中掠过了为之惊艳的光芒:“难得,我竟然见到‘一任群芳妒’在诗词上露怯,你那一首首清词妙句作出来,我还以为你采诗轻而易举。”
陆安恭谨道:“不过是厚积而薄发罢了。陆某正是自知读不能十一,方才多看文辞,多记典故,多学用韵,还请教授教我,安以为,安定有不足之处,只是一叶障目,无法自视。”
苏教授哈哈大笑。
从自己桌边书箱里取来两套书籍:“经史阁中书籍不多,但是教授们自己还是有那么两本藏书的。”
——他好像在暗示着什么。
陆安看向那两套书籍,一套是《切韵》,一套是《唐韵》。
苏教授抚摸着这两套书,面上满是疼惜和怀念:“当初我也是以诗赋进士呢——你对《平水韵》十分熟识,但是只看《平水韵》还不够,它从《切韵》、《唐韵》简化而来,适合初学者,可你若要以诗赋进士,只学《平水韵》中那通用的一百零七个韵部还不够,《切韵》分为二百零六韵,《唐韵》又将之简化版为一百九十三韵,能简化成功的,都是相近的韵,相近的韵可以合用。”
“这两套书你拿去看,不必急着还,一定要将它们理解透了。”
“平时作诗词,你怎么用韵,是否是近韵、通韵都无妨,可科举时,便得从严对待它。总有考官会十分严格,你用一个相近的韵都能判你不对。你必须三本韵书都熟识,知道哪些韵
”
“岂有此理!”有学子拍桌怒骂:“就没人能斩此狗奴么!”
那商人之子撇撇嘴:“不仅没有人能斩他,反而还被他害了不少公卿。尤其是鸣泉先生,都说鸣泉先生是被他发现私习天文,妄言日蚀,引起民间恐慌,进而抨击官家……太荒唐了!鸣泉先生是天子之师,先帝钦定的顾命大臣,他是昏了头了才在当今继位的第一年做这种事情。不信你们可以问九郎,是不是这个原因!”
陆安突然受到了众人关注,她顿了一下,点了点头:“家祖确是因着私习天文,妄言日蚀被罢黜抄家配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