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2 章 · 百姓的价值(1 / 2)
第172章·百姓的价值
柴稷面露和悦之色:“允。”
陆安拱手,而后道:“臣要说的,仍然是吏治问题。”
陆安曾经给柴稷画过大饼,比如,比起百姓只能赚十文钱,朝廷取走九文,不如让百姓赚一百文钱,朝廷取走九十文。
这就是提升生产力。
但其实,她还留了一半没有说。
——如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则并不能通过发展生产力而增多。
百姓赚一百文,朝廷取走九十文是不存在的。百姓赚一百文,朝廷取走两百文才是常见作态。
所以才要发展吏治,不然明朝就是例子。
“上古时期,有一王国,名曰明。”
柴稷一听这话,就知道陆安要开始编故事编典故了。文人都爱这调调,喜欢用故事来述说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文化人就总喜欢说宋国如何如何,宋人如何如何,一溜成语故事,什么“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开头全是有一个宋国人……实际上都是为了传播自己的理论编的。宋国和宋人甚至可以称为最早遭遇地域黑的倒霉蛋。
柴稷准备洗耳恭听陆安的故事。
——虽然洗耳恭听这个成语,现在还没出现。
“明国第一位明王在位期间,下令官吏统计国中人口,知其有6054万5812人,一百八十五年后,是倒数第二位明王在位期间,国中人口是6069万2856人。”
柴稷一听这两个数字,又伸了个懒腰,笑道:“历代明王被骗了。”
陆安笑道:“官家火眼金睛。”
她知道柴稷看过《西游记》。
“明国的吏治十分糟糕,他们记录人口变化的纸本名为黄册,黄册十年一造,然其内容严重不实。一百八十五年前与一百八十五年后,人口竟无甚大幅度变化,甚至负担田赋税粮的田地,竟也越来越少。第一代明王在位时,黄册记载的全国土田总额为8804623顷零68亩,而一百一十年后,黄册记载的全国土田总额竟然仅有4292310顷零75亩。”
“只因黄册上记录的数据都是具文,地方官员弄虚作假,自行造册。他们每十年为黄册更新人口户口数时,重来不去核实真实人口,只是在原来的户口册上给每个人加十岁,甚至有的人在黄册上显示活到了二百岁。”
这当然不是真的活到了两百岁,只是地方官吏给人加岁数时,都懒得精益求精了,凑合凑合算了,反正那么多年了,你大明皇帝不会管也管不了。
考成法是好政策,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考一时,却不能考一世。
“明国有一地,名为玄武湖,黄册库便建在玄武湖。里面黄册所记录的户籍,截止在崇祯二十四年,但是,明国最后一任明王所用年号崇祯,仅有十七年。”
柴稷噗嗤一下笑了出来。
但笑完后,柴稷的脸便跟着
幻想:“白米堆积成山,黄米散落成沙,脚下所踏的是糯米砖,房梁房柱不是木头,而是萝卜雕成。”
陆安想,柴稷肯定很喜欢糖果屋这个童话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