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0章 沉默 警觉与新的贪婪(2 / 2)

加入书签

「我们必须立刻开始预研!布局通信标准,筹备手机研发!」宋濂下了决心。

就在李远潮和宋濂被奇瑞风暴刺激,决心迈向更前沿的通信领域时。

遥远的苏联,莫斯科。

塔斯社关于奇瑞的报导,已经经由《真理报》等主流媒体转载,在苏联国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中国新兴汽车力量奇瑞,引进欧洲先进技术,欲与伏尔加厂共研新时代车型!】

这样的标题,对于几十年来看惯了拉达和伏尔加老面孔的苏联民众来说,无疑是一剂兴奋剂。

而在苏联经济部的官员看来,这更是天大的利好消息!

看啊,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丶引进外资丶私有化国企带来的丰硕成果。

正是因为苏联允许了秦远收购奥恰科夫饮料厂丶并且莫斯科国立银行给予了贷款支持,才使得秦远能够快速发展壮大,如今终于开始「反哺」苏联。

这正是市场经济和国企私有化吸引外资丶带来技术输入的「绝佳证明」。

必须大书特书,歌功颂德!

然而,在这场舆论的狂欢中心,伏尔加厂的厂长卡丹尼科夫,却保持着异常的冷静。

他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坐在他对面的,正是许久未曾露面的别列佐夫斯基。

此时的别列佐夫斯基,相较于以往那个锐气逼人丶智商睥睨一切的金融天才,眉宇间多了几分难以掩饰的颓废和挫败。

他在与远东贸易的汽车销售竞赛中一败涂地,秦远那种发动人民战争的「蜂群战术」和背后庞大的中国市场,让他输得无话可说。

而更让他感到无力和挫败的是,秦远并没有满足于贸易上的胜利,竟然更进一步。

不但在中国本土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奇瑞),并且如今更是将手伸回了苏联,提出了要与伏尔加厂「技术合作,共同研发」的宏大计划。

这种「反客为主」的格局和战略广度,远远超出了他最初设想的丶仅仅在贸易层面赚取差价的模式。

最让他内心刺痛的是,「与外资合作提升本国汽车工业」这个想法,他本人也曾萌生过,甚至私下进行过一些初步的调研和构思!

可现在,一切风头和先机,都被秦远抢走了。

「鲍里斯,」卡丹尼科夫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你和秦远交过手。以你对他的了解,你觉得他提出这个『技术合作』,真正的目的是什麽?他真的是想静下心来,和我们一起研发什麽『新时代车型』吗?」

别列佐夫斯基几乎立刻摇头,嘴角扯出一丝复杂的丶带着些许自嘲的笑意:「阿纳托利,我和秦虽然接触不多,但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他和我是同一种人。」

「我们嗅觉灵敏,善于捕捉规则漏洞,敢于用杠杆撬动远超出自身实力的财富。」

「但我们绝不是那种有耐心花十年二十年去打磨一项技术丶耐心等待财富增长的『工程师』或『实业家』。」

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既有挫败,也有一种棋逢对手的奇异欣赏:

「你看看他的发家史,无论是格瓦斯饮料还是真维斯服装,他极度擅长取巧,通过并购丶GG营销丶资本运作丶甚至是这种跨越国境的易货贸易,来快速聚拢巨额财富。」

「他非常急,难道你没发现吗?」

「秦似乎总是在与时间赛跑,急切地想着赚快钱,然后立刻用赚到的钱作为杠杆,去撬动更大丶更快的收益。」

「在这方面,他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他顿了顿,语气无比肯定:「所以,造车绝不可能是他的最终目的。那只是他达到某个更深层次目的的手段!一个非常高明丶足以迷惑所有人的幌子!」

「手段?」卡丹尼科夫皱起眉头,蓝色的眼睛里充满了疑惑,「什麽目的需要用一个汽车项目来做掩护?而且是在中国和苏联同时进行?」

「我不知道。」

别列佐夫斯基坦诚地摇头,但眼中却重新燃起了一种近乎本能的丶对财富机会的贪婪光芒。

「我现在还看不透他全部的布局。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等他下次来苏联,和你具体谈这个合作项目时,他的真实目的必然会暴露出来。」

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语气充满了诱惑:「但是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阿纳托利。」

「不管对他是什麽目的,这都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大财的好机会!」

他身子微微前倾,压低声音道:「无论是对于他,对于我,还是对于您而言,皆是如此!」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