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28万台自动售货机(日万第一更,求(1 / 2)
第129章 28万台自动售货机(日万第一更,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1979年1月30日,一架国泰航空班机降落在东京羽田机场。
陈秉文走出舱门,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带着一种不同于港岛的乾燥冷冽。
他身后跟着凌佩仪丶赵刚丶李明,以及市场部两名骨干。
一行人裹紧大衣,迅速通过海关。
「陈生,三得利方面派了车来接,直接去他们总部。」凌佩仪低声汇报,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消散。
她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里面是李明提前整理的三得利公司对外公布的渠道信息和日本饮料市场分析。
陈秉文点点头,目光扫过机场外繁忙的景象。
东京,1979年的东京,已是高楼林立,车流如织,现代化程度远超此时的港岛。
巨大的GG牌上,力保健那标志性的棕色小瓶图案随处可见,提醒着他即将进入一个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市场。
脉动在新加坡的成功,是借了《醉拳》的东风和程龙的爆红,依靠捆绑营销和本地化口味快速引爆市场。
东南亚其他国家,可以复制新加坡模式,依靠特许灌装厂和渠道商深耕。
但日本不同。
这里是全球最成熟丶最挑剔的消费市场之一。
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高,口味偏好独特且顽固,渠道壁垒森严。
三得利丶麒麟丶朝日丶资生堂本土巨头林立,盘根错节。
国际品牌如可口可乐丶雀巢,在这里也要小心翼翼,遵循本土规则。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功能饮料的「原爆点」。
力保健统治着「小瓶药感」的抗疲劳市场,宝矿力水特虽尚未诞生,但其背后的「电解质补水」概念,正是未来几年颠覆市场的关键。
陈秉文脑中清晰地记得,宝矿力将在1980年横空出世,凭藉大冢制药的医药背景和「喝的点滴」概念,迅速开辟运动饮料新蓝海。
「脉动」要在这里立足,仅靠新加坡那套「电影捆绑+赠饮促销」远远不够。
它需要更精准的定位丶更强大的渠道推力丶更符合日本消费者审美的包装和口感,以及更快的速度。
必须在宝矿力上市前,在日本消费者心中,将「脉动」与「运动补水+提神」的双重功能牢牢绑定!
抢占那个即将被宝矿力定义的「运动补水」心智空白!
时间窗口,只有不到一年半。
这就是陈秉文必须亲自带队,落地东京的原因。
李明之前汇报与三得利初步敲定了500家核心门店的铺货计划,在陈秉文看来,这远远不够。
500家店?
杯水车薪!
在他的记忆中,此时的三得利,其饮料渠道网络早已是庞然大物。
光是其自营和联营的自动售货机,就超过28万台!
便利店丶加油站丶大型商超丶餐饮渠道.这张网几乎覆盖了日本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
区区500个点,就像往大海里扔了一颗石子,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这根本达不到引爆市场的临界点,更无法在宝矿力上市前形成足够的品牌壁垒。
500家?
这数字连三得利真实渠道潜力的零头都算不上。
他们是在用对待普通新品的态度,对待「脉动」这个战略级产品。
他需要的是全部!
是「脉动」能够藉助三得利的力量,在最短时间内,以最高密度,出现在日本消费者可能购买饮料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
「日本市场,和新加坡丶东南亚完全不同。」陈秉文对身边的凌佩仪和李明说道,声音不高,但带着一丝凝重。
之前,不管是凌佩仪还是李明,虽然对开拓日本市场都非常重视,但他们潜意识里,或许仍将日本视为一个更大丶更富有的「新加坡」。
认为凭藉改良的产品丶程龙的明星效应以及三得利的渠道支持,复制东南亚的成功并非难事。
李明甚至觉得,能拿到三得利500家核心门店的试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局,后续可以慢慢谈,逐步扩大。
这种想法,在陈秉文看来,是致命的轻敌。
日本不是新加坡的放大版。
它是另一个维度的战场。
所以,
他必须亲自来,用最直接的方式,扭转团队这种潜在的认知偏差。
让所有人明白——日本,不是另一个新加坡。
它是必须倾尽全力丶押上重注的战略高地,是陈记全球化梦想能否实现的关键一战。
「输了日本,前面所有的成功,都将大打折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