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7章 宰相必起於州部(求月票!)(2 / 2)

加入书签

过了许久,他终究是想不明白其中关窍,只能颓然一叹,躬身道:「陛下,国朝定制,似乎向来如此。臣……臣驽钝,一时也想不出所以然。」

朱由检的眼中,闪过一丝冷笑。

国朝定制?朱元璋懂个屁的顶层设计。

他将双手负于身后,在原地缓缓踱步,大殿中的气氛,随着他的脚步,变得愈发凝重。

突然,他开口了,问的却是一句看似毫不相干的话。

「薛爱卿,韩非子有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此言,你怎麽看?」

薛国观脑中「嗡」的一声,仿佛有什麽东西被触动了,却隔着一层厚厚的窗户纸,怎麽也看不真切。

他只能依着本心,恭敬回道:「陛下,此乃治国之至理名言。不历州郡,不知民生之艰;不掌部务,不知国计之难。若身在翰林,长于清谈,一旦身居高位,对天下之事,总会疏于其细。」

说到此处,他像是想起了什麽,心中猛地一惊,不敢置信地抬起头,望向朱由检。

他看到,皇帝的脸上,正带着一种「正是如此」的恶意笑容。

朱由检一拍手,朗声笑道:「这不就是了!」

「国朝之初,首重六部,监察御史秩满九年,方有资格升任一部主事,何其艰难!」

「可为何到了如今,朝堂之上,莫不以翰林清谈为贵,以六部实务为浊流?」

「如今的三位阁老,哪一个不是走的翰林-詹事-礼部-入阁的路子?

「究竟为何会如此呢?为什麽清贵之路总要胜过做事之路呢?」

朱由检步步紧逼,一连串的发问,如同重锤,狠狠地敲在薛国观的心上。

薛国观站在原地,浑身已被冷汗浸透。

他不敢答,也答不上来。

因为他已经隐隐预感到,皇帝将要说出的,是一个何等惊世骇俗的答案!

朱由检没有等他回答,他也不需要薛国观回答。

他自顾自地朗声说道,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回响。

「正是因为翰林院日讲丶经筵,乃是近臣,是清贵之职,常年伴于君侧,易得圣心!」

「而真正俯首案牍,处理繁杂庶务的六部,反而沦为了无人问津的浊流之官!」

「京中尚且如此,地方则更甚!朝中诸公,有几人愿意外放为官?又有几人不视外放为畏途?」

他停下脚步,目光如炬,直视着薛国观。

「朕来问你,若无今日之事,你这刑科都给事中,下一步升迁,无非是京中四品京堂与外放三品大员两个选择。」

「——薛爱卿,换做你,会作何选择?」

这个问题,如同一把尖刀,将残酷真相剖得血肉具现。

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答案,不言而喻。

朱由检看着他窘迫的样子,心中幽幽一叹。

人情如水,总是顺着最低的阻力流淌。

一流的人才,都涌去了翰林院,在经筵日讲上挥斥方遒,博取一个「清贵」之名。

二流的人才,在六部丶科道之间辗转腾挪,谋求一个京堂之位。

三流的人才,或者斗争失败的人,才会被外放为巡按,巡抚,去往地方积攒资历,但也始终谋求再次入京。

那麽,真正治理百姓的知府丶知县呢?

剩下的,不就只有那些科举失意,才干平庸的三甲进士,或是靠着捐纳上位的举人了吗?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朱由检的声音,带着一丝刻意拿捏出来的悲哀。

「可是如今的大明啊,僻里乡间的灾患,早已远胜于中枢朝堂的弊病啊!」

薛国观的脑门上,热汗蒸腾。

他终于彻底明白了。

他明白了这位年少的君王,这番对话背后,究竟是何等宏大,何等恐怖的图谋!

他进宫之时,所求的,不过是借着修路之事,归并机构,集中事权,为自己捞取一份晋身的资历。

他甚至!

他甚至臆想过,或许这位新君根本就不懂得其中纠葛!

那他乾脆糊弄了事也就罢了。

谁曾想这位陛下,想的,却赫然是……要扭转大明立国以来的人才流向,要重塑整个王朝的政治规则!

这是何等滔天的大事!

朱由检缓缓踱步,回到屏风之前,他拿起朱笔,在那三个他早已圈出的字上,狠狠地,又画上了一个圈。

「顺天府」。

「是故……」朱由检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向薛国观,一字一句地说道:

「欲治京师,当从顺天府着手!」

「欲治大明,则必先断此清贵之路,改以事功为先!」

他大步上前,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了薛国观的手。

那双少年天子的手,乾燥而温暖,带着一种无法言明的力量。

「薛爱卿,朕方才所言,宰相必起于州部……」

「那麽……」他的声音里,带着殷切的诚恳和期盼。

「你想当这样的宰相吗?」

这句话粗暴直白,毫无含蓄。完全不遵守这个时代的官场规则丶君臣秩序。

然而薛国观却只觉得一股热血从脚底板直冲脑门,烧得他浑身战栗,头晕目眩。

他下意识地便要挣脱,便要下拜,便要叩首,以表达自己那无以复加的忠诚与激动。

可皇帝的双手,却如同一对铁钳,将他牢牢握住,让他动弹不得。

他只好竭力地躬下身子,张开嘴,想要说些什麽。

「微臣……」

一开口,那声音的沙哑与乾涩,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他用力地咽了口唾沫,润了润喉咙,才用尽全身的力气,继续说道:

「微臣……不敢奢望宰辅之事!只请为陛下,为顺天府事!臣必为陛下,治此百里之地,使之焕然一新!」

「好!」

朱由检闻言,放声大笑,笑声中充满了说不出的畅快与欣慰。

「好!朕今日起,终于要有朕的包龙图了!」

他牵着薛国观的手,如同牵着一位久违的知己,大步走到御案之前。

他亲手摊开一张崭新的白纸,目光灼灼地看着眼前的臣子,朗声道:

「那麽,就请朕的第一位顺天府尹,为朕,也为这京师百万生民,重新写下这『修路』之案吧!」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