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一章:你要脸吗(1 / 2)

加入书签

和赵宋那不知道从哪就会突然冒出来的祖训不一样,明朝的祖训是明明白白,有且只有一本的,由太祖高皇帝亲自颁行的《皇明祖训》。

虽然里头的许多内容,随着时代的推移早就已经形同虚设了,但是,挂着祖训这两个字,就意味着但凡有朝臣想用祖训来说事,就只能是从这一本当中去找。

不过,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律令嘛,懂的都懂,所以大多数时候,朝臣们更倾向于将其束之高阁,默契的当它不存在。

正因如此,在大明朝,大臣们劝谏皇帝,往往更多的用的是圣人之言,礼仪道德乃至是朝廷旧例,搬出祖宗家法这一条的时候很少。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还真是李文祥自己作死。

如果要不是他在左顺门外,主动提起什麽祖宗家法,万安还未必能想得到这一条。

……凡官员士庶人等,敢有上书陈言大臣才德政事者,务要鞫问情由明白,处斩,如果大臣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

直白点说,就是谁也不准在皇帝面前,替某个或某几个大臣歌功颂德。

这是写在皇明祖训中的原文。

设立这一条的原因也很简单,在太祖高皇帝的眼中,当初的王莽就是这样收买人心,一步步篡权夺位的。

所以,但凡是有人天天在朝堂上宣扬某个人才德出众,那麽,这人指定是有仿效王莽的心思。

有人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下一个王莽不好说,但反正祖训是这麽定的。

而恰巧的是,李文祥的奏章当中,也有这麽一句。

……国无其人,谁与共理?致仕尚书王恕丶王告,孤忠自许,齿力未衰。南京主事林俊丶思南通判王纯,刚方植躬,才品兼茂。

万阁老这要是都不拿来做文章,岂不白瞎了李文祥主动送上门的把柄?

朱佑樘将奏章翻开,重新看了一遍,果不其然,还真有这麽句话。

眼神微微一动,他看向刘吉等人,问道。

「刘阁老,你们二人怎麽看?」

刘吉显然也被万安的这招,打的有些出其不意。

不过,他到底也是老成,片刻之间,便想到了办法,回道。

「陛下明鉴,祖训中确有此例,但如万阁老所说,这条祖训乃是为了防备王莽之祸。」

「李文祥这份奏章当中,虽然的确举荐了一些大臣,但是,这不过是寻常点评而已,朝中官员亦常有此举,臣以为,若以此罪之,未免有些小题大做。」

祖训肯定是不能否定的,但是,有些时候,光靠条文是不够的,还要结合现实。

说到底,皇明祖训中的大多数条例,到如今虽然没有废止,但也的确都已经形同虚设了。

李文祥这份奏章当中所说的话,虽然有些冒犯,但是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朝堂之上,这麽干的人不止他一个。

如果要以此问罪的话,那要问罪的人恐怕不少。

而且实话实说,万安举出来的理由,虽然看似没什麽问题,但只要细想就能明白,其实是有些上纲上线的。

祖训中强调的,是像王莽那种,不断有官员上奏歌功颂德,将某个人吹的天花乱坠的状况。

但是李文祥奏章中所说的,更倾向于对人物的点评和举荐,虽然哪怕是这种程度,也不是他一个进士该做的就是了。

可终归单凭这个,就要用祖训来治他的罪,其实还是有些勉强的。

所以,刘吉的态度明显还是有些反对。

不过,这次朱佑樘的态度,却和刚才有些不同,只见他沉吟片刻,脸上闪过一丝好奇,往前俯身问道。

「朕此前在东宫中,不常参与政事,你们久在内阁,想必见到的奏章要更多些,刘阁老方才说,朝中官员常有这般品评大臣之举,不知可是实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