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9(2 / 2)
***
马车轱辘压过雨后泥泞的土路,溅起浑浊的泥水,车轮上沾上黄泥,速度也越来越慢,拉车的骏马鬃毛被汗水黏湿,鼻子喘着粗气,最后跺了跺蹄子,刹在路边不动了。
夏思槐驱着马上前,问道:“怎么停了?”
赶车的车夫出了一身热汗,甩了甩鞭子,道:“夏司卫,这道路泥泞难行,损耗马力。几位若是不着急,不如在前方的长亭歇歇再走。”
夏思槐去李璧月那边报了一声,李璧月点了点头,于是整个车队在三岔路口的那棵老梨树下停了下来。马儿们脱了缰,去吃路边刚长出来的鲜嫩青草,至于行人们,聚在梨树边的十里长亭暂时歇息。
这亭中聚了不少人,多是往京城去的行客,走得累了在亭中暂歇。见李璧月一行人多,便给他们腾了一块空地出来。
忽地,自北边哭哭啼啼地来了两个人,两人一老一小,那老者手上拿着一张画像,逢人便问是否有人见过画像上的人。李璧月一行人既非本地人,想来也不认识那老者要找的人,便避到一旁。
这时,前方有名汉子左右张望了一下,忽然道:“老丈,您要找的人不就是那边那位禅师吗?”
汉子用手遥遥一指,却是指向李璧月一行人中的明光禅师。他这一指,长亭中的人全部都向明光看了过来,那老丈走近前来,拿着画像细细比对了一番,问道:“敢问禅师可是法号明光?”
明光一愕,此地虽属长安远郊,但他从未到过这里,万想不到有人会拿着他的画像找他,还知道他的名字。
他稽首道:“正是小僧,敢问老丈找我何事?”
老丈抽泣道:“俺家儿媳妇前日上吊死了,就是这孩子的阿娘。那日恰好有位游僧路过村子,说俺儿媳妇死得有些不祥。需得一位有德行的高僧超度,才能往生彼岸。他留下来一幅画像,说要找到这画像上的明光禅师才行。俺拿着这画像找了三天,附近村里庙里谁都不认识。索性天可怜见,让我找到禅师你……”
那老丈扑通一声跪下:“求求禅师跟小老儿家里去一趟,俺那媳妇儿死了三天,还未下葬……俺家里离这里不远,来回一刻钟就到了。”
明光道:“既是如此,那我便跟你走一趟吧。”他转向李璧月:“劳烦李府主在这里先等一等,一场法事,半个时辰也就好了。”
李璧月道:“等等,我让思槐和你一起去。”
虽说这一来一去加上法事,最少两个时辰,耽搁下来,他们约莫今晚是赶不到驿站了,但是这种事情遇上了,便是一场功德。她派夏思槐同去,也好有个照应。
明光和夏思槐走后,亭中的行人们纷纷议论起这件事情来。
“你说这妇人年纪轻轻的,还有个孩子,怎么就寻了短呢?留下这孤儿,以后可就遭了罪了……”
有好事者道:“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刚才那老汉是附近樊家村的,生有两个儿子,家里只有一间土房,两亩薄田。等到两个儿子大了,娶媳妇成了老大难题,老汉原先的想法是给大儿子娶妻,让二儿子出去给人做赘婿。可这二儿子却是争气的,他自己出去参了军,在战场上立了功回来。不仅自己娶上了一房媳妇,还在这县衙里混了一个衙役的差事,每个月吃公家粮。”
“这寻短的妇人叫张娘子,便是二儿子的媳妇,她因着丈夫是个衙役,素来时是瞧不上她那妯娌,平日里两人没少生嫌隙。兄弟两分了家,没住在一起,也算相安无事。可是前个月,那二儿子与同僚出去吃醉了酒,醉死在河里。这张娘子平日里大手大脚,家中没有余钱,这丈夫一死,家里生活便没了着落。”
“张娘子这时想起,这公公樊老汉将家中祖产都分给了大伯哥,自己家里什么也没有,便回去要求公公重新分家。她这妯娌从前受她的气,又怎么愿意将自己的家产分出一半来,两人不知怎么争吵扭打起来,这张娘子回家一生气,就找了一根绳子上了吊,只留下一个五岁的孩子哭得嗷嗷叫。这樊老汉想着自己儿子和儿媳妇都是枉死,就找了游方僧人来看,这僧人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