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0(1 / 2)
消主子的顾虑,“王爷,眼下即是我们千载难逢的良机啊。”
谢清乾脸色微变,目光瞥向幕僚,陷入深深沉思。
几盏烛火投在他脸上,映得他眼底的野心无所遁形。
翌日,伴着清晨第一缕霞光,群臣如浪潮滚涌一般,纷纷攘攘,赴向朝会。
大殿上。
在总管太监杨延喊出“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时,中书舍人刘敬忽而扑上前去,跪在了丹阶之下:“皇上,微臣有事启奏!”
“臣知储君乃国之根本,不可动摇。太子殿下虽为嫡为长,但久缠疴恙,于国于民,实为隐患,难以承继大统。”
说到此处,刘敬一整个伏身不起,叩道:“臣恳请皇上以天下社稷为重,改立怀王为嗣!”
一句话落定,众人脸色唰地变了。心底清楚,太子倘若殒命朔州,最大的获益者无疑就是二皇子。
眼下即是站队的时候。不少大臣纷纷出班,附和刘敬。
就在此时,兵部侍郎闵怀正大声疾呼:“皇上万万不可啊!太子殿下身系天下,为我大周安邦定国多年,怎可轻易东宫之位!”
“是啊。”
“况且太子如今还尚未归朝。”
仁宣帝呼吸沉重,望着底下乌泱泱的百官——他们交头接耳,嘴里嗡嗡,如同魔音灌耳。他本就有病在身,此刻只感到脑袋简直要裂开了。
“朕几日没上朝而已,你们就在为今后作打算了,”殿首响起一道冷哼,止住了底下嘈杂议论声,“太子只是偶感风寒,已在回京途中,你们各个倒好,不盼着好,倒是开始不安己位了。”
仁宣帝举目,阴沉沉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直视着谢清乾。
谢清乾立时垂下头,他咽了口唾沫,神色起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一片沉寂之中,仁宣帝吩咐下去:“好了,从今日起,礼部便开始着手准备太子的洗尘军宴罢。”
一场改立储君的纷争就这样被毫无波澜地压了下去。
直至退朝回到府中,谢清乾的手掌心还是一片潮湿。
一路到了书房,进屋后,屏风后竟出来一人,谢清乾定睛一看,赶紧掩上门。
他很谨慎:“母妃,你怎来了?”
“放心,昨日杨延与我通传过了,你父皇今日要去神明台炼药求仙。”董妃问,“朝会如何?”
谢清乾摇了摇头,将殿上的事情与她说了一遍:“父皇不会把储君位置给我。”
他一直以为,在所有的皇子中,父皇最疼爱的孩子就是他。哪怕谢清砚是太子,但等他病重一死,这位置自然就会轮到他。
? 如?您?访?问?的?网?阯?F?a?b?u?页?不?是?????ǔ?????n??????????????c?????则?为?屾?寨?佔?点
可今日算是看明白了,父皇只爱他自身和皇位,任各方势力相互制衡,而他只作壁上观,以此来稳坐高台。
帝王的权势不容许任何人觊觎。
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
董妃见四下无人,门窗紧闭,也不再隐晦:“你父皇病体残躯已如风中烛,禁不住一丝波动的。”
谢清乾突然把头一抬,已然从中听出深意。
“说实话,近来他也深怀忧惧、寝食难安,”董妃说到这里一顿,“怕的就是此时一旦有异动,他自己也招架不住。”
谢清乾听了这话,内心波澜万丈。
兵变逼宫……万一败了,下场就是死。
可自古以来,权柄之争都是你死我活。
退一万步讲,即便谢清砚有诈,朔州距上京千里,快马加鞭也要十多日,待他赶回来,自己早已登基大宝。到那时,还有何惧?
是以他必须搏一次,争个先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