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3(1 / 2)

加入书签

京, 北边的人回来的比较早, 因为到了冬天,北方温度低,土都被冻上了, 根本没法挖开,所以工程早早就停了。

这些官员回来后, 李暮歌开始听他们述职。

连带着还有那些任期将至的官员,他们也一一到长宁来述职了。

述职其实就是在李暮歌跟前发表工作报告,总结一下自己在地方上任职的几年里, 都有什么成绩,做了多少为国为民的好事。

如果政绩好看,就会被吏部记录, 其中政绩卓越者, 会有到李暮歌跟前述职的机会。

这是一个让君主记住他们名字的好机会。

所以每一次述职,官员都会提前许久开始准备, 期待自己能够一鸣惊人,以后若是能够直接留在长宁就更好了。

可惜,能够留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多是品级比较高, 家世比较好的官员。

李暮歌还没有看见能到她面前来述职的官员,也就是说,这些年来,地方上的官员,政绩突出的是一个没有。

大多数官员都比较稳, 任期崇尚无功无过,有点儿功劳能高升一点儿最好,没有也行,只要别有大过就最好。

这是太平盛世时的通病,外部稳定,内部就会生出懈怠。

只有于泽,是本次述职官员里比较特殊的一位,他能够直接到李暮歌跟前去述职。

在听于泽述职之前,李暮歌先听了前去各地监督工程的宫人们的述职。

这些宫人全都是接了她给的命令前去,一个个不敢怠慢,将自己在外的见识一一说明。

其中还有几个掏出了地方官员以及御史台监察御史给予的好处。

这些好处并不是说,他们一定犯了事,只是官场上一种面子上的人情世故,表达友好的。

细问之下,那些给好处的地方,还真是什么事儿都没出,那些精于世故的官员都清楚,李暮歌特别看重本次各个工程的质量,盯着户部拨款呢,他们哪儿敢碰老虎的尾巴啊。

倒是那些什么表示都没有的地方,有几个动了工程款得。

“奴从未见过如此抠门的官员,还是世家出身,怎么连一文钱都不舍得给,不仅如此,还要反过来克扣百姓的口粮!他难道就不羞愤吗!”

前去北地一处大河监察修坝的红玉,说起此事时,脸都气红了。

她怒骂那个官员,可见在外头的三个多月,真的是憋屈的够呛。

“证据都记下来了吗?”

李暮歌也生气,她千叮咛万嘱咐,竟然还有人敢顶风作案,看来是真不把她放在眼里。

这种国之蠹虫,必须铲除!

“回殿下,已经全数记下了,奴在外时,一直谨记殿下嘱托,若遇贪污的官员,绝不对外吐露半个字,也不会当面反抗,只将所有证据一一记下,回来交予殿下。”

红玉知道,殿下当时的嘱托,全都是为了保护她。

外出的宫人,即使身上有御赐的名头,也还是很危险,外头有好些人已经当惯了土皇帝,对朝廷并没有多少敬畏之心,他们真要是想不动声色杀人,外出宫人们生命没有任何保障。

官员死了,朝廷会大发雷霆,必定会想法设法的查清楚。

宫人死了,谁会费那么大力气?宫人说白了就是宫里的奴隶,一个奴隶的命而已,傍上了皇室,依旧不值钱。

“嗯,你做得很好,把你记下来的证据放在这儿吧。”

李暮歌满意地点点头,这一批宫人是精挑细选选出来的宫中女官,她们有能力处理简单的政务,同时也有能力在外为她行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