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67(1 / 2)

加入书签

荒地的朝臣,在李暮歌一条条命令下,眼睛逐渐发亮。

若真按照陛下所言好好治理,胡地哪里还是荒地?简直就是遍地黄金啊!

第106章

继修路之后, 原来的胡国,现在的胡地,成了长宁城新的热点话题。

李暮歌在早朝上的那一张大饼摊得是又大又圆, 香的当时在场的人都迷糊了。

大臣们下朝回去干活儿的时候, 嘴上还一直不停地说着这张大饼,讨论着这张大饼如果真的能实现,可以给他们自身, 以及他们的家族,带来多大的利益。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有好处的事情,大家干起来才会分外有动力。

对于朝臣们的反应,李暮歌早就有所预料, 她甚至还提前在报纸上预定了头条,头条刊登的内容,就是论西北百年大计。

没错, 百年大计!

李暮歌一直觉得, 将国家的发展提前写入计划中,之后按照计划, 一步步实现目标,这一套方法是真的很好用。

现在她已经能够掌控整个大庄,无论内外, 都没有人站出来给她捣乱了, 那么这些好法子,就得搬过来用了。

不光有发展西北的百年大计,还有发展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二十年计划,以及各地商业街建设的十年计划,还有全面支持工业研发, 创新科技的百年大计等等。

全都是这段时间李暮歌弄出来的新鲜产物。

原本人们对这动不动就几年大计的名头,听起来还一头雾水,听得多了,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还真别说,有了计划之后,一下子未来都清晰了许多。

朝臣和百姓们都接受良好,觉得这个计划特别好。

这片大地上的人,自古就崇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观点,对于做计划,那是相当的熟练。

除了长期计划,朝廷也做短期计划,最短就是三个月,比如修路的计划,其实就规划了三个月,因为入冬之后,实在不是个动土的好时机。

冬天除了南方,大多地方土都被冻住了,这个时候施工,不光施工难度高,工人也会很冷。

有足够保温材料的现代,冬天在外头挖土,人都有可能会被冻坏,更不要说缺衣少穿的古代了。

李暮歌是真的很珍惜人手,因为一旦开启基建模式,她就发现,人真的太少了。

太少了啊!到处都缺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位都缺人。

原本一些人对大量女官进入朝堂开始执政的时候还指手画脚,现在多了个胡地需要管理,所有人都忙得脚不沾地,别说女官进入朝堂了,只要能为他们分担繁琐的朝政,妖怪进来干活都行啊!

这种需要人干活的风,吹到了大庄的大江南北,到处都缺人,新的厂子缺人,新开垦的土地需要人种,荒芜的土地需要人去治理……

现在别说女子了,就是老人,只要你还能动弹,就得干活,清闲的活儿也得干。

也就小孩不用干,因为小孩需要上学。

这个小孩仅限于家境比较好一点儿的小孩,穷苦人家的孩子还是以前的老样子。

李暮歌还是没有展开基础教育,想要将学堂开遍大庄,难度太大了,钱现在是不缺,书笔纸都不缺,缺得是老师。

再怎么努力培养,人才长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若是急于求成,培养出一堆酒囊饭袋当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好不到哪儿去。

李暮歌是着急,但她还没有着急到什么香的臭的都要的程度。

不过也就这几年的事情了,按照李暮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来看,五年之内,有望实现大庄境内的基础教育遍地开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