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2 / 2)
相较于他们,信国公汤和反倒是最淡定的那一个,他和朱元璋感情深厚,又不是个贪恋权位的性子,早已计划好不久后辞官归乡,自然不想掺和进这种事情。历史上,他也是朱元璋难得善终的几位开国功臣之一。
和汤和想法差不多的还有李文忠,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后又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在元末明初的战争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信任,如今还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在政事上属实是文武兼济,实在是没必要趟这池子浑水,不管是太子顺利登基,还是燕王即位,不都得认自己这个表哥兼义兄吗?
至于其余几位开国功臣......
徐达的长女早年便已经许配给了朱棣,洪武九年正式册封为燕王妃,这个身份如今看起来确实有些尴尬。不过他的长子徐允恭深得陛下器重,一直跟随在太子左右,担任两位皇孙的启蒙老师,而且徐达自洪武六年起就一直留守在北平。不知徐达在燕地听到天幕所讲,是什么感受?
被朱元璋称赞为“吾之子房”的刘基,因与胡惟庸交恶,被迫告老还乡,已于洪武八年忧愤而死;邓愈前年在征战途中病逝,两人都已经是一抔黄土,无从说起了。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居高临下,奉天殿内百官神情他都一览无余。
从朱元璋沉下脸色起,朱标和朱棣就已经一前一后跪在大殿正中。
后者的内衫早已被冷汗浸透。
朱棣深知,但凡天幕说出他做过的任何一处不利于太子之举,就算有大哥和母亲的求情,就算他年仅二十尚无子嗣,这条小命也是难保。
身后诸位朝臣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他,朱棣如芒在背。
少年时他也曾在心中忿忿不平,只要大哥在的场合,他们这些弟弟永远只能当陪衬。
如今自己真成了主角,反倒是在这种命悬一线之时了。
大多数人都依据明女郎的只言片语,对照现实情况猜测出了相似的事件经过:
太子因故早薨,陛下驾崩后,皇太孙朱雄英即位,是为仁宗。
主少国疑,秦王、晋王德薄才浅,燕王朱棣应该是效仿了魏武帝之举。
这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朱元璋是父亲,朱标是大哥,朝中这些开国功臣们都是看着皇子们长大的长辈,他们都深知朱棣的性情,也敢为他如今的心性打包票。
但没有人能为许多年后的朱棣打包票,连朱棣自己也不敢保证。
魏武帝也曾是大汉忠臣,后来还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人是会变的。
朱元璋洞若观火。
前面的逻辑解释通了,但其间还有种种疑点。
若是直接传位于雄英那孩子,自己一定不会毫无准备。
冯胜已经老了,军中接替他的是蓝玉,为防外戚专权,有徐达之子允恭与之两相角力,一个是舅公,一个是老师,不至于让这孩子偏听偏信某一人。
宗室虽然只有老四一人可堪一用,但文忠也是自己人,若是自己临终托孤,他肯定不会选择独善其身。
这四方相互制衡,就算允恭因为燕王妃是他姊妹的缘故有些摇摆,也还有蓝玉和文忠,怎么会到天幕所说的这种地步?
至于那些文臣......真是打起来,大多数都是添乱的份。
想到这,朱元璋眼中锋芒毕露:
是了,雄英谥号仁宗,可见是信了那些文臣的鬼话,得了个美谥,失了天下。
若真是这样,朱元璋颇为气急败坏地看了朱标一眼,一时间竟有些老泪纵横:“你这个孽障,怎么忍心让你的老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
朱标一时间泪也下来了,膝行上前,俯在朱元璋的脚边:“儿子不孝,儿子不孝啊!”
这边父子俩哭得火热,那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