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8(2 / 2)
“再不济,也能让民间少溺一些女婴,也是善政。”
“二哥......”长孙皇后语气中充满着感激,她轻轻地倚靠在李世民的怀中,这个角度,没有人能看见她嘴角浅淡的微笑。
是啊,古有花木兰,今有平阳昭,谁说女子不如男呢?
宋朝。
赵匡胤深情地握住了王皇后的手,几乎要热泪盈眶:“梓童至孝,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又扭头对着随行的史官使了个眼色:“有王氏这样的皇后,实乃天下之幸啊。”
负责起居注的史官接收到了官家的信号,提笔记下了这段帝后和睦的佳话。
此情此景,还要追溯到赵匡胤将两个弟弟下狱一事,随后不久,杜太后病情加重的消息就传到了前朝,把赵匡胤架在了进退两难之地。
不理会吧,有违孝道,若是老娘真的因此出了什么大事,更是会被天下人口诛笔伐。
过去吧,明女郎还未讲完,讲完说不定又要抽取弹幕,之后还有一大堆与天幕相关的政事需要处理。再说了,若是老娘张口就要求自己把两个弟弟放出来,他是放,还是不放?
赵匡胤愁眉不展,下面的臣子们也静默不言,空气中唯余明女郎讲话的声音,场面就这样僵持住了,但也不可能一直拖下去。
关键时刻,王皇后宫中的宦者气喘吁吁地跑来求见,带来了一个让众人都如释重负的好消息:“娘娘遣小的来禀告官家,内廷高位妃嫔已悉数到太后娘娘面前代官家尽孝了,还请您以国事为重。”
顿时,满殿都是夸赞王皇后至纯至孝、贤德明理的声音,赵匡胤也对自己这个继妻刮目相看:
此事并非简单的侍疾,须知母后病笃,如今又受了这么大刺激,王氏如此行事,若是母后有什么三长两短,她肯定逃脱不了干系,某种程度上,算是替自己担下了这个责任。
不过,还知道叫上内廷高位妃嫔,将风险分出去一部分,也并非莽撞之举。
傍晚,朝臣悉数归家,赵匡胤也起驾去皇后宫中宽慰妻子,谁知王氏又给了一个惊喜,只听她从容不迫地告诉自己:“母后已然明白了官家的苦衷,决心安心养病,如今已经安然睡下了。”
这才有了赵匡胤这番情真意切的夸赞,甭管王氏是怎么做到的,反正母后消停了,就算之后病重离世,这个锅也扣不到自己头上。
王皇后但笑不语。
杜太后可是个聪明人,只是缺一个人点醒她罢了。
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就算官家放过了未来的宋太宗,这满宫的妃嫔身后的势力也不可能放过他。
对于杜太后而言,她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是她闹腾来闹腾去,大儿子的名声臭了,两个小儿子的性命也保不住。
二是她认清了现实,等天幕说出真正的宋太宗之后,还能留下另一个幼子的性命,让他做个富贵翁。
赵匡胤完成了政治作秀,杜绝了被传言“不孝”的可能性,正准备将史官屏退,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又犹疑起来,转头仔细打量着王氏的面容。
王氏出身名门,容貌出众,被聘为自己的继妻不过四年,虽为大家闺秀,却无骄矜之色,深得母后喜爱,甚得自己恩宠,连着诞下了三位皇嗣。
可惜她身子骨一向不好,三个孩子自出生就体质虚弱,德芳如今是个药罐子,后面两个更是都早早夭折了。
从前自己只觉得王氏温柔贤淑,是个好贤内助,如今听了天幕,又经历了母后一事,发现妻子的聪明才智其实也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