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0(2 / 2)

加入书签

“拉杂”二字,便是“垃圾”的前身。

秦朝虽然还没有产生“垃圾”这个词,但仅凭天幕的画面也能看出,“垃圾桶”似乎是后世的“灰坑”。

关于乱丢垃圾的惩罚自古有之。

殷商之时会直接剁掉这人的双手,商鞅变法后改成了在脸上刺字,唐时又进一步改动,变成了打六十大板,之后的朝代或沿用,或减轻至四十大板。

贵人们惊愕嫌弃于叶奶奶的“拾荒”之举,毕竟不管是明女郎还是叶奶奶,之前表现的模样虽算不上优渥,但也是个体面人,怎会如此......不拘小节?

平民百姓可不觉得这有什么不体面的,灾荒之时,能有扒灰坑、翻垃圾机会的人都算得上是非常幸运了。

若是能在其中找到一星半点有用的东西,说不定就能救活一家老小的性命,此时看着叶奶奶翻出一个又一个没有拆封的瓶瓶罐罐,一个个两眼放光,羡慕极了。

叶奶奶左牵白,右擎袋,满载而归,小狗欢快地跑进屋里,扒拉着明月卧室的门。

明月推开门,看到的便是满地的垃圾。

她长叹一口气,劝是劝不动的,两位老人对于捡垃圾的热爱就如同她对打游戏的热爱,区别就是捡回来的废品能换钱,而打游戏还需要自己充钱。

劝不动就只能加入他们,明月戴上眼镜,开始一件一件地帮奶奶挑拣。

入口的东西是不能留的,把里面的东西倒掉,瓶子能踩瘪卖废品。

过期的东西也不能留,怕爷爷奶奶舍不得扔,要放自己卧室,回头带到远一点的地方扔掉。

在这方面,明月也是个熟练工了。

没过一会儿,明爷爷也回来了,左肩扛着一摞纸箱子,右手提着一袋塑料空瓶,显然收获颇丰。

厨房里烟火气氤氲,年年循着香味“哒哒哒”地走了进去,好奇地歪了歪头。

晚饭是经典的韭菜炒鸡蛋。

谨守养生之法者不赞同地看着天幕,也有人被天幕勾起了馋虫,打破了过午不食的传统,决定再加一餐。

诸朝人对于炒菜也并不算陌生,西汉之时便已经有了炒锅,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炒”这种烹饪方法慢慢普及到了民间。

“这灶台上的火怎么如此稳定?既没有烟气,也不见柴火?”有人好奇地询问道。

后世的神奇之处显然数不胜数,但也并非全然不能理解,有人试图分析道:“应该是炉灶上面那个嗡嗡响的器具吸走了烟气。”

客厅响起了电视里咿咿呀呀的戏曲声,一时间,岁月静好,共乐此时。

第26章 鸡蛋赈灾?伴娘习俗 请宿主列举五对你……

卯时初, 爷爷奶奶的卧室里响起了窸窸窣窣的穿衣声。

年年动了动耳朵,屁颠屁颠地跑到了明月卧室的门口,鬼鬼祟祟地探出了一个小脑袋。

天幕之下的诸朝人也陆陆续续地醒来了。

明女郎昨晚专门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