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2(2 / 2)
书院的赌局大多风雅,猜错之人也无需恼火,回头赋诗填词一首,便算了结此事了。
更多的人,都跟随着明月一起,沉浸式体验了一下词中壮丽辽阔的北国风光。
无数人震惊于此词磅礴恢宏的气势,这般傲视古今的胸襟与抱负,令人瞠目结舌。
李世民和赵匡胤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在词中被评价为“稍逊风骚”,五位皇帝都怔怔地咀嚼着“俱往矣”这三个字......
他们第一次深刻认识到,对于后世而言,自己已经是“古人”了。
系统默默地将这首词高挂在他们五位皇帝提交的诗作之上,朱元璋再次通读全词,着重感受了一下词之下阕的豪情壮志。
结合明女郎刚刚的肃然之态,他正想脱口而出,此人必为后世帝王,转念便想到,后世已经没有帝王了。
为君者喜怒不形于色,但此时朱元璋忍不住心中大骇,生理性地瞳孔微缩:难道?
“难道此人高风亮节至,能舍去帝王之位吗?”赵匡胤喃喃道。
李世民回过神来,一时怅然:“纵然知晓当时世情已不需帝王,但真正身处其中者,能抵抗住帝位的诱惑之人,实乃凤毛麟角。”
刘彻心里倒是舒服了:原来不止他和始皇帝两人被当作典型,后面还有唐宗宋祖呢。
这样看起来,没被提到的那位明朝的朱元璋,反倒成了被落下的人了。
不过,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不知道是那元朝的外族人还是清朝的外族人。
嬴政这个“皇帝”的创造者才是感触最深之人,此时更是望向天幕一言不发:系统,这也在你的计划之内吗?
而对于明月而言,算上学生时代,这首词她已经背过无数遍了,但每次重读,还是会被震撼到。
明月甚至能回想起来,年幼时她和表妹一起扮演魔法少女过家家,当时两人给自己的“冰雪异能”取名,分别就叫做“千里冰封”和“万里雪飘”。
现在想想,那时候她们还没背过这首词,就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这两个成语,足可见伟人造境写意之独到、遣词造句之精妙。
明月拿出高考做语文古诗题的细致劲儿开始逐字逐句解读此词,越说越觉得伟人所言不虚:作为国家领导人,他的文治之功确实远超嬴政和刘彻;从他所作的诸多诗词来看,其文学素养当然在李世民和赵匡胤之上;更不用说军事能力这块了,成吉思汗在伟人面前根本没什么排面,也就李世民和朱元璋能掰掰腕子,伟人曾评价他俩:“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但把四渡赤水的战绩拿出来,这两个皇帝也都得靠后站。
明月就这样大大咧咧地说了出来,被变相拉踩的李世民和朱元璋都一时哭笑不得,既对这“四渡赤水”的战绩升起了好奇之心,又对她的态度心生感慨:
听明女郎的意思,这位“伟人”已经去世多年了。
他们作为本朝的圣明君主,有把握在自己驾崩之后,还能得到忠臣们的真心悼念,但那些庶民呢?百姓恐怕连上头换了皇帝都不知道,更别说像明女郎这样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们了。
这首词并不算长,明月就算讲得再细致,也耗费不了多长时间,讲完当然还是意犹未尽的状态,毕竟做喜欢的事情时,总是不嫌累的。
明月此时满心都是再讲一首的冲动,但奈何系统要求只答一首......
可这又不是真的在答高考题,还有行数限制,小姑娘眼珠子一转,揉了揉年年的小脑袋,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这首《沁园春·雪》实为千古绝唱,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伟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了。”
好生硬的转折。诸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