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01(2 / 2)

加入书签

虽说刘彻确实一时领先,但他们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直接抄了宋朝的答案,少了这么一个摸索的过程,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对于唐朝而言,这条弹幕倒是慷慨地提供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方向,但李世民低头看向自己的肱骨之臣们,他们都是能为自己和大唐抛头颅洒热血的忠臣,但也不能否认,这些人基本上都出身世家。

李世民已经预见到,这样触动世家核心利益的改革,必将在未来掀起一番腥风血雨。

同时,他也第一次认识到,武曌......远比自己想象得,更加厉害。

第69章 太庙誓约,韩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

“这样的解读, 倒是新奇。”赵匡胤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武则天在这方面的功绩,确实不可磨灭。

在赵匡胤这个时间节点, 大名鼎鼎的刘娥尚未出生, 宋朝的大臣对于武则天的恶意还没有那么明显。

历史上,赵匡胤的侄子会在六十年后病逝,侄孙年幼,侄媳妇刘娥奉旨垂帘听政, 如东汉马邓一般临朝称制, 曾多次身着皇帝衮服进行祭祀,但最终还是未能踏出最后一步。

即便刘娥终究未行吕武之事, 但在宋朝的大臣眼里,她俨然已经罪无可恕。

他们深恨女子掌控朝政,又不敢直抒胸臆, 只能迂回地“借古讽今”, 歪曲前朝历史,中伤武则天。

某些宋朝人甚至直接钻进了武则天宫殿的床底下, 看到了她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制造杀女惨案。

写史书还夹带私货造谣,啧, 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有多害怕女人成为上位者。

值得庆幸的是,造谣传谣者尚未出生, 社会风气虽然比唐时保守了些, 但对于武则天的评价,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公正。

不过, 赵匡胤的思绪也没在这件事上停留太久:

接下来唐太宗要抽取的这条弹幕,应当是与那苏东坡的诗相关,他还是更在意本朝之事。

李世民行事也并不拖沓, 天幕之上很快就显示出了下一条弹幕:

【太皇太后真的是苏轼的守护神,还有Jeff为苏轼求情时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完全拿捏住了神宗的心思,多方发力才把他给保了下来。】

Jeff又是谁?赵匡胤看得晕晕乎乎的。

明月之前并未提到过王安石的字是介甫,所以此时只有明朝人听懂了这个谐音梗。

但想让他们理解这样起英文名的有趣之处就有些为难人了,他们只会觉得后世被这番邦文明浸透过深还不自知,焦灼之心日盛,朱元璋更是恨不得现在就派人去欧罗巴那边一探究竟,如果能把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就更好了。

这条弹幕对于宋朝的意义显然不大,赵匡胤急不可耐地抽取了下一条弹幕,在心中祈祷,希望能有一些关键的、有用的信息:

【变法之争在李清照这个时期已经完全沦为弄权者党争的工具了,这点赵大肯定要背一部分锅,他在太庙里立下祖训不让皇帝杀士大夫,导致破坏变法者得不到惩罚,催生出了许多投机者,但变法是需要流血的,虽说这一祖训间接救了不少名士的命,但肯定也保住了很多小人的命,不知道赵大一开始是咋想的。】

赵匡胤看完这一长段话既震惊又疑惑:

什么祖训?

谁不让皇帝杀士大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