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06(2 / 2)

加入书签

到那时,德昭和德芳兄弟俩的存在就是原罪,又有谁会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去保住他们呢?

换成赵德昭这个懦弱兄长,或许能避免死于非命,但且不说官家愿不愿意让这样一个性情已定、难堪大任的皇子接手大宋江山,先前因为天幕的出现,武功郡王已经阴差阳错地无缘皇位了,大公主这个同母妹妹上位,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结果。

这也是对王皇后和赵德芳最好的结果。

从前王皇后认为赵德昭是最好的选择,但天幕的出现让她找到了新的出路。

并非天真地以为大公主身为女子会更心软一些,瞧瞧武则天杀过的人便知道了,权力这把刀握在手里根本不区分男女,为了坐稳这个位置,女人甚至需要更狠心一些。

她只是觉得,愿意推武功郡王上位的人太多了,他是官家实质意义上的嫡长子,也是权臣最喜欢的那一类上位者。但愿意推大公主上位的人,如官家所见,寥寥无几。

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显然比锦上添花要大得多,起码依靠这个,庇护住她唯一的孩子德芳,已经足够了。

事实上,王皇后也只是顺势而为,甚至到现在,她也给自己留了余地,只是用两个封号来“问”官家,纵使有逼迫他做决定的意图,但谁也不能说她是在“逼问”。

赵匡胤看出她的算计了吗?

他当然不是傻子。

但这个算计与赵匡胤本人不谋而合。

他难道不知道新帝是自己的血脉更好吗?但德昭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德芳恐怕都活不过自己,之后再生的孩子,年纪就更小了。

“曌庆。”赵匡胤攥住了王皇后的手,“曌庆就很好。”

“但不是曌庆公主。”他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地吐出,“天太冷了,年纪大的人,总是容易生病。”

王皇后的笑意从眼角流出,声音轻得几不可闻:“是啊,很多老人,只需要一场病,就走了。”

赵匡胤为她掖了掖被角,在她耳边温声道:“我会告诉曌庆,这是你为她选的封号。”

“她会感激我吗?”明明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真的达成了,王皇后的心中却升腾起了一种不安。

“朕不知道。”赵匡胤站起身,俯视着自己的妻子,他其实很少用“朕”来自称,“朕只知道,一旦开始,她便没有退路了。”

相较于准备专门为女儿创立一个皇太女之位的赵匡胤,嬴政和刘彻显然并不觉得直接立公主为皇太子有什么不对。

明明两位公主中先起步的是卫长公主,但溱洧公主俨然已经有了弯道超车的姿态。

当然了,这和两个皇帝的年纪,以及他们对自己寿数的预判也有关系。

不过两个朝代信息并不互通。

溱洧即将成为太子,显然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但秦朝的太子可不好做,这辆马车冲得太快,天幕在前方也只点亮了熹微灯火,对于摸黑前进的他们而言,聊胜于无。

相较于被赶鸭子上架的溱洧,卫长公主这边显然更稳扎稳打一些,具体表现在,刘彻真的把她塞进了军中。

至于她能在军中折腾成什么样子,能不能借着之后的战事获得更多军事上的话语权,汉朝君臣都拭目以待。

而唐朝这边,科举改制一事在朝会之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各位大臣磨着嘴皮子,每个人看起来都非常大公无私,李世民甚至气到在长孙皇后面前口不择言,但回到朝堂上,他看着一个个忠心耿耿的大臣,又不忍心真的像气话里那样杀掉几个以儆效尤。

好在李世民想做的事情,现阶段还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就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