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7(1 / 2)

加入书签

辈子生了五个子女,当然最了解生养的苦处,她再抠门儿也不忍心让媳妇儿和夫郎因为养孩子累着,而且他们要是累到了,她两个儿子对另一半都死心塌地的,说不定要更累。

李老夫人的意思是,简如院里的小宁以前是图照顾幺儿方便雇来的,当初没考虑将来幺儿成亲的事。现在小宁年岁越来越大,已经有小伙子的样子,再留在小院不大合适,而且他一个男孩儿没什么照顾小孩的经验,正好医馆里头也缺人手,她就想问问简如,看看要不要安排小宁去医馆当伙计,这样对他来说,也比在家里做小厮出路要好得多。

简如觉得这样挺好,就同意了,说回去问问小宁自己的意思。

李老夫人点头道:“他同意最好,不同意的话,家里也缺跑腿儿喂马做杂活的,就留在家也行,他跟幺儿几年,一直都忠心,李家不会亏待他。”

另外,就是再雇两个带孩子的婆子回来,李老夫人已经让金婆婆给找得差不多了,只等他们两点头。

老太太这回大方了,青兰和简如反倒有些舍不得,李老夫人道:“等孩子下生,你们两休养好了,一个要管家,一个要管医馆,哪还有时间看孩子,难道要我个老太太不得消停,继续给你们忙前忙后啊!”

这么一说,两人就都没话说同意了。

只是青兰提醒道:“当初大姐生孩子可是没请人回来,都是姐夫自己带着的,只金婆婆偶尔去帮帮忙。”

李老夫人明白她的意思,说:“放心,这事我早想过,锦慧和赵姑爷那里,我自然会给些补偿。”

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

两个婆子在简如预产期半月前就到家了,小宁交代完小院里的活,就高高兴兴每天去医馆干活。

什么都准备好,就等着小宝宝呱呱坠地了。

第75章 正文结局

过完年后, 天就一天天暖和起来。

跟李家算是有关的事情发生了不大不小的两件。

一个是锦和在郡城的公公婆婆突然写信过来,信里头说以前都是听信了侄儿的挑拨,说现在有多追悔莫及, 在信里把那侄儿痛骂一顿, 说让锦和不要记他们的仇云云,又说不指望锦和原谅,只是让她知道, 他们两膝下无子无女,以后的一切都是锦和的。

这信写得跟突然转了性似的, 外人看见怕不是都要感动得流出眼泪来。但锦和看完一遍就放到一边, 没去管它。当初她念着亡夫的情义, 好话说尽, 该做的都做到了, 如今不管怎样, 她都仁至义尽,不想再搭理那边的事。

李老夫人看过以后, 心里疑惑, 说:“这两老头老太太没那么好心,说不定打的什么主意。”

锦慧给出主意, 说:“二叔在郡城认识的人多, 锦和夫家在郡城也是说得过去的人家, 让他帮忙打听打听呗, 虽说锦和肯定是不参与那家人的事儿, 但知道他们想做什么,以后也好防着点儿。”

李老夫人觉得有道理,就给李员外捎了口信儿过去。

这么一来一回,不到十天李员外那边就给回信, 李老夫人一看,又是气得够呛。

原来那家里老头病倒了,那侄儿眼见着是娶不上锦和,等两老的没了,左右家产还是他的,所以演都懒得演,根本不管他们死活。

只有老太太一个人张罗着给老头治病,还要撑着这个家,可她性子虽刻薄,但并不是个聪明人,老头一倒下,家里仆从都没以前恭敬,日子实在难过。

所以就想起来任劳任怨的锦和,可之前闹得那么难看,现在不好直接叫人回去,就想一封信一封信写着,虚情假意地慢慢劝。

果然,这之后,从郡城来的信越来越多,越来越急,锦和后来看也不看,直接烧掉,直当没这么回事儿,慢慢也就不来信,消停下来。

还有一件事,就是李员外家原来的老三夫郎孙玉霜,在同一条街开了个布料铺子,比锦和的大得多,雇不少人手,这才刚开业,门口总有漂亮哥儿往里招呼生意,看着挺红火的。

李老夫人知道以后心里就不大痛快,说:“生意这么多,非要跟咱家做一样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