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1 / 2)
,并且还在以极快地速度传播、感染,停不下的战争机器们,不得不踩下了刹车。
目前研究认为,极度疲倦的社会已经厌倦无休止的斗争,越是封闭、压抑、紧张、重复的环境,越有可能触发空洞症的产生。
空洞者患者还会通过行为中传递的物质信息和精神频率,进一步诱导周围人的情况恶化。军队、工厂、工地是高危区,封闭管理的学校、战区医院、高校研究所、蜂巢式的大集团及跨国企业和中下层政府执行部门等等,患病率则紧随其后。
世界需要治愈心灵的良药。
然而越是如此,却并未有什么真正一劳永逸的解法应运而生。
上世纪末的一项调查曾回顾过往的百年历史,人们惊讶地发现,绝大部分的哲学家都陆续死在第二次至第三次战争初期,然后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断崖式下滑,最后是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学者。
战争中的确涌现出了大量的经典文艺作品,然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却大多没有熬到战后。
几乎所有试图对世界找出解法的尝试,最终全都走向绝望。
没有切实的办法,那也得活下去吧。
于是,战前时代曾昙花一现的享乐主义[1]被当作一个暂时的解法。
只要能确保大多数人的快乐,那便是对社会有益的。
也的确收获了一定成效。
战后的社会各业开始了艰难的复苏,大量高新技术被解锁开放。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直作为宣传渠道的影视行业焕发出了特殊的作用。无论在快速传播、信息传播、情绪感染等方面,影视行业都比单独的文字、绘画、歌曲具有碾压性的优势。
要快乐,简单、轻松、易得、纯粹的快乐。
精神空洞症的飙升趋势刹住了车,在大批量死亡的阵痛过后,终于进入到缓慢震荡下滑的阶段。
然而,近年来,百废待兴的高速发展期逐步退去,世界重新稳定,伤痛还未走远,新一代在享乐主义下长大的年轻人们,却仍然饱受空洞症及多种相关疾病的困扰。甚至连影视制作行业,都在年复一年的“创作快乐”的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患者。
另一种被定为“激素退化症”[3]的疾病从原本空洞症的少数伴随症状被单独提出。
命名者认为,这是一种本质不同的疾病,病人表现为由于长期接触同质化刺激而部分激素过敏,同时其他功能则由于长期废用退化失效,也伴随部分感官刺激脱敏超频等表现。
网?阯?发?b?u?页?ǐ????ū???e?n?2????②????????ō??
……
了解这部分历史之后,方可以就大致理解为什么他这段时间所看到的影视作品,都普遍存在技术远大于内容的问题。
也不能说没有内容,毕竟也不是什么战后文明断代了。真要想拍,富有深度的文学作品一大把。
但是吧,放到影视作品这块,突然就变成幼儿园摇摇车的级别了。
往前翻二十年,几乎都是伟光正男主角+真善美女主角,拯救世界/平息纷争,然后幸福美满在一起。
后面有一段时间喜欢改编故事,各种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被拍了个遍。为了保护人民脆弱的精神状态,各国不约而同地对童话的暗黑成分、神话里的悲剧结尾、传说里的血腥背景等等都做了“亿”点点技术性调整。
十年前,经济大复苏,开始拍各种突发奇想一夜暴富,淘金淘出百万富翁,坐船救到大富翁,回家救到豪门阔少,郊游捡到千金大小姐之类的爽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