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4(1 / 2)
皮埃尔与阿尔贝也在台下,见此情景,阿尔贝忍不住惊呼出声。这种设计意味着什么?他的脑中当即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而皮埃尔则有些怔愣。
他当时张贴海报时将之翻来覆去赏玩了很久,却只注意到了它优美精致又不失灵动的画作笔触,按部就班地将之摆放,不曾想只是调转视角,那些被他视作东方“写意”的大块色调,就转变为泼墨纵|情的猎猎炙焰。
这就是他与方的差距吗?
即使答案已经摆在面前,他都意识不到。
此处就要稍提一笔,虽有万历开挂哥影响,导致东亚文化辐射圈广泛,但毕竟人力有极限,传到墨洛文这儿也的确是鞭长莫及。
物质文明都是久经考验的人类文明瑰宝,倒算得上硬通;但深层的文化内核,那差不多就是互相看对方是名山大川的欣赏水平。
不懂,但保持尊重。
方可以的电影画面之所以能引起共鸣,而非仅作为文化异类被浅尝辄止,乃是因为她所表达的内核本质上总是距离两者都有参差,又两者都沾点。
在这点上,她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
哪怕是看起来在拍古装,声画所传达的情绪却是现代人的理解,和人类的困境。
而声、画,都是可以跨越文化壁垒的。
所以,即使在场大多数外国观众并不能非常敏锐、准确地捕捉画面当中的许多细节,却不妨碍他们大体接收到方可以想要传递的信息。
“女士们、先生们,接下来我将荣幸地为大家介绍这部电影,由夏国先锋派表现主义导演方可以为本届塞壬电影节带来的最新作品——《比丘》。”
方可以:不是,我都有山头派别了?
你们墨洛文真的很自说自话唉?
*
电影在一片黑暗中,缓缓拉开帷幕。
首先是一片静谧星河,衔接波光粼粼的湖面。
忽然重物落水的声音翻出涟漪。
声音扩大之前,镜头蓦然沉入水中,水下一个灰袍身影抱着一块石头,闭目决绝地沉下,水流的冲击冲散了她头顶的灰帽,露出光洁的头顶。
是一个年少的小尼姑。
纵然隔着重重水幕,都透出清纯可怜。
水流声隔绝湖面的喧嚣,似乎传来有人呼救、争吵,尼姑睁开眼,镜头从第二视角到第三视角又越肩推至第一视角,水面上点点灯火洒落成一片碎星,斑驳闪烁,煞是好看。
有人冲进水中欲施救,荡开的涟漪冲散了碎星。
尼姑重新闭上了眼,水中的小鱼游过她的眼下,粼粼反光,似在哭泣。
镜头跟随小鱼逆流而上,倏忽间已知另一处平静的水下。
山下的种种惊扰锣鼓都已经远去。
一只手惊碎了星河,镜头上探,只见山顶的地上河水平如镜,清辉洒落,两个白衣僧人泛舟水上。
一者庄严端坐,静谧深虑,眉心微蹙;
一者却懒懒散散,闭上的眉眼噙着三分笑意,正漫不经心地拨弄出清凉水花。
“师兄。”端坐的僧人神色中似乎颇有微词,却依然保持恭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