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1(1 / 2)
切。
要具有罗曼·罗兰的虔诚、西西弗斯的勇气,宽容的智慧,敏锐而矫健的洞察力,并真诚地热爱具体的人。
这太难了,方可以不会。
方可以是怎样的人。
阳光会灼痛她,纯洁会刺伤她。
她从审美上尊敬美好,但自己却难以做到。
她有表达欲的,总是些孤独、晦暗,敏感而幽微的心境,刻薄的讽刺与挖苦是奔腾在她血液里的本能。
强要她拍,便如强行把她塞进这身躯壳,要她阳刚、活泼,并灿烂地微笑。
所以与其届时场面拟人,倒不如体面的拒绝。
但拒绝也是需要技巧的。
方可以以己度人,对人类不择手段的工具理性始终怀有某种审慎的态度。
尤其考虑到自己毕业证还捏在人家手里,往后片子也还得送审,就更是如此。
李渡鱼看着一副温和长者且饱受排挤的随和模样,但他能凭搞批评工作混到夏影博导,成为感官电影扶持计划的专业顾问,在获得尤里卡技术突破后更是抓紧机会,接手主旋律献礼片拍摄任务…
反正方可以是不相信李渡鱼只是盏省油的灯。
自己拍,风险太大,但不代表不能从中分一杯羹。
她穿越至今,除了一天到晚地肝得死去活来,也不是完全在闭门造车。
毕竟没有充分积累拍摄出来的作品是空洞且干燥的,而完全不关注现实、脱离生活的艺术更是不贴合实际的自嗨。
这个世界,影视文化发展到2030年,电视剧行业无论长短,在流媒体发展影响下,曾经流行一时的制片厂中心制重新兴起,此处暂且不提。
电影行业则正处于导演与制片人中心两种混合的模式。
导演,作为项目的艺术总负责人,掌控视听风格、表演调度和整体美学;
制片人则掌握项目总决策权,主导资金、选角、档期、发行,以市场回报为优先。
两者之间的博弈占据一部作品从立项到发行的绝大多数主线生命。
在此之前的电影发展史上,还有一个编剧中心时代。就是由编剧主导作品的精神内核,强调故事、台词与人物塑造。
“所以你的意思是,先制定一部合适的电影剧本,再找风格合适的导演?”
李渡鱼有些犹豫。
这会不会有点太狂妄了。
还是那个问题,第五代导演群体的权力结构太过稳固,加上自有其风格,各有各的靠山。框死电影剧本,相当于削弱导演很大一部分话语权,正常导演肯定不乐意。
权力既然已经被分享,再想夺回就需要理由。
方可以道:“剧本优先的前提下,即使作品拍摄效果未必多么惊艳,但故事内核却可以把关,由此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观影体验。且根据作品基调去选择导演,参考既往履历,也没那么容易翻车。”
这倒是说到李渡鱼心坎上了。
从李渡鱼中途接手这个项目以来,他已经度过了好几个心理阶段。
从一开始的摩拳擦掌大展宏图,到中间区区挫折攻艰克难,再到后面焦头烂额心急如焚…直到现在,他能想出来推刚出道一年多的方可以上台,可见已经彻底摆烂。
不求完美,但求完成。
志愿挑选一名愣头青,能拍完交差就不错了。
他一个搞文艺评论的,还能不明白方可以的电影风格、气质哪哪儿都不适合主旋律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