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9 章 炸场 姜玉英这两天上班有些心不在焉。…(1 / 2)

加入书签

第29章炸场姜玉英这两天上班有些心不在焉。……

姜玉英这两天上班有些心不在焉。

“怎么会没生病呢……”

她记得清清楚楚,上辈子,林颂从京市回来后生了场大病。

打完开水回来,姜玉英正拿起自己的搪瓷缸子准备泡茶,听见靠窗那边几个同事正凑在一起低声议论着什么,她隐约听到了林颂的名字。

姜玉英心下微微一动,放轻了动作,侧耳细听。

“定下是谁跟着厂长去省里开会了吗?”

“好像是林干事。”

“林颂不是调去工会了吗?她去不合适吧。”

“哎呦嘿,”说话的那人嗓门稍微大了些,“你当跟着去是好事呀?”

“……”

厂长去省里开会这事姜玉英知道,但让她疑惑的是,这怎么跟林颂扯上关系了?

上辈子跟厂长张光林去省里开会的,是行政科的一名干事。

姜玉英对这事有印象,是因为这名干事很倒霉。

会议前夕,厂长的秘书突然请假了,干事就是赶鸭子上架。

重点是,那次会议开得极其艰难,工业厅的领导对各厂的汇报很不满意,六五厂还被领导点名批评了。张光林回来后脸色铁青,好几天都没个好脸色,干事也因此挨了训,消沉了好一段时间。

而恰恰是那次会议之后,厂里一直与张光林有些不对付的副厂长刘兆彬,却不知怎的似乎更得了些上面领导的青眼,此消彼长,隐隐有压过张光林的势头。

虽然具体的时间线和细节姜玉英有些模糊了,但张光林开会失利、刘兆彬得益这点,她绝对没记错。

再后面,张光林调去别的单位了,是哪个单位她忘了,反正刘兆彬当上厂长了。

姜玉英捋了一遍后明白了,原来是因为林颂没生病,所以代替了上辈子的干事,跟张光林去开会。

巨大的意外之后,姜玉英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感。

姜玉英几乎能想象出那个画面:林颂精心准备发言稿被领导驳得一无是处,张光林当场下不来台,回来后雷霆震怒。到时候,林颂还能有现在这份从容吗?韩相就算再会来事又能帮上什么忙?

她就是要证明,自己这辈子比他们过得好。

姜玉英的心脏怦怦直跳,一股兴奋感冲淡了最初的惊讶。

她甚至觉得,林颂这辈子没生病是好事。

姜玉英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假装随意地加入闲聊:“林姐接这么重的担子,压力会不会太大了点?万一搞砸了……”

“谁说不是呢?”之前嗓门大的那人叹了口气,“唉,希望林干事能顶住吧。”

下班回到家,姜玉英脸上的喜色都掩藏不住。

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对张连成说,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连成,你最近在车间,多跟刘副厂长那边的人走动走动。”

听,”王振山低声嘱咐小陈,“特别是六五厂的发言,张光林这家伙,平时不声不响,有时候冷不丁能冒出点东西来。”()

?????“?絶?艓羕?”

?壹木成华提醒您《我在年代文养老》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王振山说完,抬头看见张光林进来了,不过让他意外的是,张光林身边跟着的,不是熟悉的齐秘书,而是一个生面孔。

重点是,这个生面孔是一个看起来十分年轻的女同志。

那女同志约莫二十左右,齐肩短发,穿着灰色列宁装,身姿挺拔,面容清秀。她跟在张光林身后半步的距离,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步伐从容,神态自若,丝毫没有初次参加这种高级别会议的紧张或局促,反而有一种与她年龄不符的沉稳气场。

王振山忍不住轻咦了一声,用胳膊肘碰了碰旁边的小陈:“小陈,你看,张光林带的谁?”

小陈顺着目光望去,仔细辨认了一下,他消息灵通,记性好,此时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厂长,好像是六五厂行政科的一个干事,姓林,叫林颂。”

王振山摸着下巴,眼神里充满了探究和不解,张光林搞什么名堂?

这么重要的会议,带个这么年轻的女同志来?能顶什么事?

不是他看不起女同志,而是在这种关系到工厂未来发展和资源分配的会议上,哪一个领导身边的不是硬角色?张光林带个这么年轻漂亮的女同志,怎么看都显得有点……儿戏?

小陈压低声音补充道:“厂长,我听老齐提过一嘴,这个林干事笔头子很厉害,是行政科的笔杆子,从京市来的,好像是干部家庭出身。”

王振山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写写通知,和在这种场合下汇报工作,那是两码事。至于家庭……哼,到了这里,看的可是真本事,不是看爹妈。”

他内心对张光林的这个选择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甚至隐隐觉得张光林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或者厂里实在没人可用了?带这么个花瓶来,能起到什么正面作用?

上午九点。

深色的长条会议桌旁,已经坐满了来自各家三线厂的负责人和随行人员。

过了会儿,工业厅的领导们陆续入场,坐在主席台上。最后进来的是谭永进。他约莫四十岁年纪,身材不高,但很结实,穿着半旧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容严肃,目光锐利如鹰,扫视会场时,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

王振山也收敛心神,专注听会。

一开始,先是工业厅相关处室的负责人通报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接着便进入了各厂汇报环节。

一个个厂的负责人轮流发言,有的大谈特谈取得的辉煌成绩和不怕牺牲的决心,有的则大倒苦水,详细罗列设备老化、原材料短缺、技术人员流失、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言辞恳切,几乎声泪俱下,希望上级能加大投入。

王振山一边听,一边在心里快速分析、比较,偶尔和小陈交换一个眼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