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6 章 · 第 26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26章·第26章

此时兵将多为本地人士,哪怕曾为长安人士,随着军职的稳固延承,家口随行,更趋向“本地化”,因此京畿中需要抚恤的将士不像其他州府那样多。

对残废将士,兵法规定,“如但为敌所损,即随轻重优赏”,但若是普通兵卒,便很难照顾到。财政吃紧的情况下,病弱士兵放归只给程粮,也就是返乡路上的口粮,有些兵士甚至沦落到乞讨养病的处境,病死后,家口更无人照顾。

对这些将士来说,或许死在战场上更好,至少其随身资财及尸体会有同乡或临近府县送还。家口迁取,所在州县也要配合接应。长安籍战亡的将士家属有万年县、京兆等照看,给予三年衣粮,三年后,便无能为力了。

沈侯部下的将士多为边关州府人士,有功的残废将士会随他回京,安置在老宅、田庄等各个地方,甚至门房还有一位瘸腿老兵。

病死、战死者,他们也会尽力救恤,即便如此,也不能扶持一辈子,家中老弱妇孺无劳动力只能紧巴巴度日子。

祝明璃先去看望的是邬七的阿耶。他本是队副,又是沈侯的亲卫,被照顾得周全,他的儿子邬七受荫庇,做了沈绩的亲卫。

沈小将军娘子亲自探望,邬父惊诧不已,翻腾着想要起身。

他受的是腿伤,因救治手段有限,下半身彻底瘫痪,行动困难。祝明璃本着薅羊毛的心来探望,见状也不免唏嘘难受。

“不必起身,我也只是代将军来看望一番。”祝明璃一边说,一边让仆役将米布放下。

“使不得,使不得。”邬父连连道,邬七也跟着推拒,“本就备受恩泽,怎能变本加厉索取米粮?”

邬七有月俸,能撑起家,但在古代将养一个截瘫老翁,药费是不低的。祝明璃只道:“也是有事想要问问你们。”

“娘子但问无妨。”邬父在邬七的举托下,勉强坐起来,忍不住红了眼眶,“能为沈家效力,何其有幸。当年回京时,就由老夫人关照,如今沈小将军娶妻,竟还惦记着曾经的老兵。”

一番承情倒让祝明璃有些心虚,她当然要打着沈绩的名头接触这些伤残士兵,但沈绩本人是不知情的。

他俩连对话加书信,也就说了五十个字的左右,但大家是不知道的。上次互传书信后,祝明璃将沈府打理得如此妥帖,邬七甚至以为二人早就情深一往,才换得祝明璃这样好的妻子在后方操持。

祝明璃没接茬,转而道:“朝廷给的救恤有度,若是在沈府有差事做,还能养家糊口,那些家中只余老弱妇孺的,想必生计困难。再加上京宅老宅田庄等地差事有限,许多白丁士兵并未被照及,我便想着,若是还有出力气的活计,便先紧着给这些人做。”

邬七猜到了主母有安排,却没猜到她会是这个安排。沈府仁义,能塞下的都塞下了,所以主母说的是往她手下塞?难不成是糕肆,可那里哪需要这么多人。

邬父没忍住落了泪,连带着老妻在一旁也啜泣起来:“

沈侯当年的想法了。

这么多困苦百姓,朝廷难以顾及实属正常。兵部倒是会更关注伤残将士的救恤,却碍于财政吃紧,有心无力。一将功成万骨枯,从战场拼杀得来功勋的人,更能体会将士不易,沈侯自掏腰包也正常。

相信不仅是沈侯,各地州府的军官也会这么做。但抚恤由地方官府经手,这些返乡的,很容易被疏漏。

祝明璃问:“秋收收成如何?”

断臂男人摇头,人口足够的农户收成都低,别提他这个半残之人耕值的田地。

祝明璃点头,看向他存有的那半边手臂:“力气活儿做得了吗?”

断臂男人敏锐地听出了她言下之意,有些不敢相信,谨慎地回答道:“能,左手能耕田,自然能使力。”

祝明璃本来只是来初步了解情况的,此时忍不住偏离计划道:“既然如此,那就帮我做点力气活儿吧。”重阳节到了,礼品盒全靠自己手作,府里匠人产粮有限,劈竹子这个工序缺人。

“噗通”一声,断臂男人跪下:“多谢娘子!”

这下杨喜娘只是看着,并未上前扶他。她认为,这一跪理所应当。

祝明璃只好给邬七使眼色,邬七慢半拍反应过来,把泣不成声的男人拽起来。

不用对方问,祝明璃就先说:“你阿娘也跟着去吧,既然做工,吃住都是我出,但你要明白,一日两餐都是寻常饭菜,只够吃饱,多的是没有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