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06(1 / 2)

加入书签

不红”的状态。

假如《那些年》这部电影,完全按照原著来剪辑的话,那【虞美人】作为人物“余雩雨”的原型人物,那她可能会火,毕竟她疑似最终和“陆曼舞”走到了一起。

可问题是《那些年》的电影,为了将结局的悲剧性与遗憾性拉满,直接把“余雩雨”和“陆曼舞”全嫁人了……

那这样一来,“余雩雨”在不少没有原著的观众眼中,那就是个女主闺蜜的角色罢了,她的存在,是为了凸显女主更加牛批的。

至于感情线,那可是妥妥的纯洁友谊,什么才女之间的百合花开,那就跟“腐眼看人基”一样,纯粹是极其小众的百合党们的YY。

可惜了墨唯的表演,她为了演好顾清歌的对手戏,可是天天晚上和顾清歌住在一个房间磨戏,结果最终剪辑出来的成片,有好多过于暧昧的对手戏,都被和谐了。

这些对手戏其实非常精彩,尤其是两位才女之间的眼神戏,那是真的让人惊艳。

然而为了过审、为了进一步凸显男女主角、为了符合更广大观众群体的观念,电影版的《那些年》只能这样剪。

这一刀剪下去,“余雩雨”存在感大降,连带着【虞美人】的新歌,都比较糊,顾清歌只能用其他马甲去给她引流了。

第278章 反复横跳

《那些年》的最终成片虽然无奈被剪辑成了那个样子,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让更贴近原著的版本,与观众们见面。

实际上有部分《那些年》的忠实原著粉,对电影版的结局极为不满!

导演郭一帆承受了这不该承受的一切,他获得了一个“原作粉碎机”称号不说,还收到了很多刀片。

其实剪片是专门的剪辑师,而不是郭一帆,所以他其实以后可以推出一个“导演剪辑版”,在付费订阅的视频网站“飞奈网”,给愿意花钱看另外一个版本的观众看。

总而言之,这帮原著粉别提有多痛恨电影版的结局了,居然丧心病狂地让两大才女都嫁人。

虽然嫁人对象在电影里连个影子都没,但有着精神洁癖的一些人,还是通过脑补,觉得自己被牛头人了,就特别生气。

这种人可能是看网文看多了,所以非常敏感,这网文中只要有一点绿的苗头,他们就会疯狂脑补。

其实电影的话,就还好,很多观众还是能接受里面的绿帽剧情的,因为有些文艺电影,确实需要通过“绿”,来展现所谓的人性。

当然了,有些导演是干脆觉得电影中一定要加入一段刺激的大尺度床戏,才能有个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中的噱头。

为了安抚这些原著粉,另外也将《那些年》的利益最大化,以后它肯定会出个让人付费订阅的“导演剪辑版”的,顺带着还能洗白一下背锅的郭一帆。

暂且不提这所谓的“导演剪辑版”《那些年》,而是将关注放在【虞美人】的新歌《小半》之上。

顾清歌是用【忆江南】这样来推荐【虞美人】的这首歌的——

“《小半》这首歌,它回归自然、朴实的编曲设计,少有花哨的元素,让它一种非常独特的美感,它让我百听不厌。

它的歌词充斥着对爱人不舍无奈又不得不放手的伤感:‘无辜不知所以然’,‘不应该、舍弃了,死心了、放手了、断念了,无可奈何不耐烦。’

该曲表现了一种思念,一对几乎朝夕相处的恋人因为女方突然没有暗示地不告而别,因此从那一夜后男方就有了失眠、失望、空虚、牵挂、渴望和无止尽的思念。

再加上【虞美人】的倾情演绎,它完全唱进了我的心里。

这样的好歌,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它的热度居然不如《恋人未满》这种经典的顾清歌式糊弄乐迷的作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