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8章 帝心如铁(2 / 2)

加入书签

自己曾经做的那些,哪里算得上是为君分忧?

天下间的官员,恐怕都和自己一样,自以为是的分忧在皇帝那改天换地的宏图面前,渺小得不值一提。

他们非但不能分忧,反而因为他们的短视,他们的因循守旧,他们的利益纠葛,成为了大明前行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一念及此,毕自严心中涌起强烈的愧疚与自责。

他再次深深地看了一眼殿内的皇帝,转回头,用一种近乎恳求的语气对王承恩说:

「王公公,还请您……务必要时常提醒陛下,龙体为重,千万不可太过劳累。」

他的声音真挚而沉重,「如今的大明少了谁都可以。少了老臣,户部还会有新的尚书;少了范大人,都察院也自有御史。可是……可是若是陛下龙体有丝毫风吹草动,那我们今日所谋划的一切,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希望之火……」

「或许,就戛然而止了。」

这是他最深的恐惧。

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根基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本人。

它不依附于任何朋党,不仰仗于任何门阀,它只依赖于皇帝那石破天惊的构想和不容置疑的铁腕。

王承恩听着毕自严这番掏心窝子的话,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

那笑容里有欣慰也有无奈,也有一丝作为皇帝身边人独有的骄傲。

「毕大人的心意,杂家明白,也替皇爷谢过大人了。」王承恩叹了口气,「只是……这世上,怕是没人劝得动皇爷了。」

毕自严闻言,也只能跟着苦笑起来。

是啊,一个连「平叛只要地名」都敢说,敢想,敢做的皇帝,又岂是几句「保重龙体」就能劝得住的?

两人相视无言,气氛一时有些沉重。

王承恩看着毕自严和范景文脸上那既兴奋又迷茫的神情,犹豫了一下,他觉得有些话,或许应该让这两位即将身负重任的大臣知道。

他往前凑了半步,声音压得更低,仿佛在说一个只有他们三人才知道的秘密。

「其实……皇爷之所以如此辛劳,还有一个缘由。」

毕自严和范景文立刻竖起了耳朵。

王承恩缓缓地说道:「因为,就像是今日,您二位大人面圣之后,领了差事回去。可实际上许多东西,许多章程,二位大人回去之后,恐怕还是要一趟一趟,再来跟皇爷继续沟通,继续交流。」

「因为……」王承恩的语气中,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皇爷提出来的那些事情,别说您二位大人了,就是满朝的文武,恐怕大多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想不明白,自然就要问;看不清楚,便只能反覆地来向皇爷论证丶讨论,以及……请示。」

「所以,皇爷不仅仅是在下旨意,他更是在……教导每一个人,该如何去走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

王承恩的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毕自严脑海中的最后一团迷雾!

他恍然大悟!

是的!

他毕自严寒窗苦读数十年,进士及第,宦海沉浮大半生,官至一方巡抚,如今更是要执掌户部。他自诩自己即便算不上是天下间绝顶聪明的人,但也绝非什麽泛泛之辈!

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就在刚才的暖阁之中,在皇帝给他描绘的那个「新户部」和「大明宝钞总行」的谋划里,有多少东西是他乍听之下完全一头雾水的?

「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这些他懂,但他不懂如何能在士绅的汪洋大海中,用刀兵去强行推开,其中的分寸和火候稍有不慎就是遍地烽烟。

「度支预算司」的「审计风暴」,他懂字面意思,但他不懂如何去构建一套全新的,能审计所有衙门的帐目体系,这其中的盘根错节,利益交换,足以让任何一个老吏都望而却步。

更别提那个什麽「大明宝钞总行」了!

什麽「龙票」,什麽「国债」,什麽「强制兑换令」……这些词汇,每一个都像天外来物砸得他头晕眼花。

毕自严想到这里,只觉得一股热流直冲眼眶,他侧过头,恰好对上了范景文同样震颤的目光。

这一刻,二人心中不约而同地涌起一个念头,过往听闻的那些关于天子的种种传言,坊间的毁誉揣测,都变得无比渺小与可笑。

他们或许是生平第一次,真正读懂了这位肩上担着整个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皇帝!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