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5章 124:『三部委会审』(1 / 2)

加入书签

第125章 124:『三部委会审』

接下来的几天。

一股源自民间丶始料未及的热潮,通过信件丶电话和实在的锦旗,从全国各地的基层电视台,汹涌地反馈到了各地方广电口丶文化口丶宣传口。

起初,这些单位的办事人员接到电话或收到信件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电话那头,往往是情绪激动丶口音各异的普通观众:

「喂!是广电局不?俺要表扬你们!你们搞的那个『周末影院』放的新电影,太好看了!比那些又臭又长的电视剧强多了!」

「同志你好,我代表我们街道老年活动中心,感谢电视台引进了《婚纱》这样的好片子!看得我们老哥几个老姐几个眼泪汪汪的,想起了年轻时候的事儿,教育意义深刻啊!」

「你们搞的这个『电视电影』栏目,办得相当相当好!是真正为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办实事!希望一直办下去,多放点这样的好片子!」

更有甚者。

一些行动力强的群众,直接敲锣打鼓地把锦旗送到了当地电视台或者宣传部门的大门口。

红彤彤的绒面上,写着「文艺清流百姓心声」丶「丰富精神生活传播时代强音」丶「电视电影照亮万家」等金光闪闪的大字。

这阵仗,把接待人员都给整不会了——上级没布置这任务啊?

这荣誉来得有点突然!

基层单位不敢怠慢,一边热情接待,锦旗总得收下,一边赶紧内部排查:这「电视电影」到底是哪个部门牵头搞的「民心工程」?

查来查去,线索指向了本省电影制片厂。

可再一问,电影厂的人也一头雾水:「我们?我们是参与了联盟,但片子是北影厂那边牵头制作的,播出是电视台的事,我们只是发行……」

层层上报,情况汇总到省一级广电丶文化主管部门。

领导们拿着报告,面面相觑。

原来是北影厂韩三坪搞的那个「电影厂联盟」弄出来的动静?

不是地方自发的文化创新项目?

但这群众反响是实打实的热烈丶正面!

这年头,能同时获得普通百姓和部分文艺评论者交口称赞的文化产品可不多见。

尤其是那种「将人民群众从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中解救出来」的评价,虽然直白,却戳中了不少管理者和有识之士的内心。

这已不是简单的收视率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丶「引导健康文艺风尚」的高度。

于是,一份份带着积极评价和情况说明的报告,又被报送至了广播电影电视部相关司局,等其他几个部委。

……

不出意料的,韩三坪再次被请到了部里开会。

与上次会议室里弥漫的质疑丶审视气氛截然不同,这次与会领导们的脸上都带着和煦的笑容。

出席会议的阵容也显示了上面对此事的重视程度:除了主管电影丶电视剧生产的副部长,还有主管宣传导向丶群众文化的副部长,办公厅主任,以及电影局丶电视剧司丶宣传司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及文化部丶宣传部代表。

称得上是『三部委会审』。

会议由那位主管宣传导向的副部长主持。

他首先肯定了电影厂联盟近期在电视电影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坪同志啊,」副部长笑容可掬:「没想到你们这个联盟,不声不响地,给全国观众送来了一份『文化大餐』嘛!

各地反馈回来的情况很好,群众是真喜欢,评价很高!说你们是『文艺清流』,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这是很高的荣誉啊!」

另一位副部长接过话头:「尤其是《婚纱》这样的片子,情感真挚,导向健康,既有艺术性,又接地气,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这说明,我们国有电影厂的力量是强大的,关键在于怎麽引导,怎麽激发活力。你们这条路子,看来是走对了!」

电影局局长也点头附和:「两部片子,风格迥异,但都抓住了时代脉搏和群众心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