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6章 125:其实,我机智的一批(2 / 2)

加入书签

她的目标很明确:进入厂区,找到盛影传媒的办公地点,伺机寻找王盛。

至于找到了说什麽丶怎麽做,她心里根本没底,走一步看一步,全凭临场发挥和一股豁出去的勇气。

……

与此同时。

盛影传媒总经理办公室内,会客区。

王盛正接待一位熟悉的客人——《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张建伟。

距离上次专访过去半年多,王盛和他所代表的「北影厂-盛影传媒-电影厂联盟」模式,已经取得了远超当时预想的成就。

张建伟此次受部门指派,进行追踪报导,重点就是想深入了解「电视电影」这一新兴业态爆红背后的逻辑与未来走向。

「王总,再次恭喜!《疯狂的彩票》和《婚纱》可以说是点燃了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情。」

张建伟寒暄过后,开门见山:「部里领导也很关注,特别让我来请教,您当初是如何敏锐地发现『电视电影』这个领域大有可为的?它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

王盛穿着简单的衬衫,坐在沙发上,气度比半年前更加沉稳。

他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从旁边拿起一份内部通讯稿,递给了张建伟。

「张记者,你看看这个。这是韩三坪厂长昨天从部里开会带回来的消息。」

张建伟接过一看,上面简要汇总了近期各地广电部门丶文化单位收到的关于「电视电影」的群众反馈,有电话记录摘要,有信件片段,甚至还有几张群众自发赠送锦旗的照片。

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对《疯狂的彩票》丶《婚纱》等片的热情赞扬和对「周末影院」这类栏目的强烈支持。

「人民群众的呼声,就是最好的答案。」王盛等张建伟看完,才缓缓说道:「这不是我们有多高明,而是我们恰好做对了事情。电影厂的资源以及专业人才闲置着,电视台的时段空着,老百姓想看点新鲜丶好看丶接地气的节目却没得选。我们不过是把这几股绳拧在了一起。」

他顿了顿,继续道:「你说偶然还是必然?我觉得,是必然中的偶然。必然的是,市场有这个巨大的缺口;偶然的是,我们率先用这种方式把它填上了。

关键是得快,要能规模化丶标准化地生产内容,才能形成持续的吸引力。『电视电影』周期短丶成本可控丶贴近生活,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

电视电影对于这个年代的电视观众而言,就像直播丶短视频丶短剧刚出来的时候那样。

张建伟飞快地记录着,连连点了点头:「所以您认为,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准抓住了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错配,并用工业化的方式高效对接?」

「可以这麽理解。」王盛颔首:「但这只是第一步。要让这条路持续走下去,光靠现在的野路子还不够,需要更扎实的内功。」

「哦?您指的内功是?」张建伟敏锐地抓住了话头。

王盛身体微微前倾,语气认真起来:「这也是我接下来想跟你聊的。我最近正在准备参加高考,目标是北电的管理系。」

张建伟明显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王总,您是说……您要去上大学?」

他知道王盛参加过北电的培训班,但没想到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会选择重回校园。

「对,以社会考生的身份。」王盛肯定地回答:「如果顺利,今年九月份,我或许就是一名正式的北电生了。」

「这……恕我直言,王总,您现在的成就,已经远超许多科班出身的人。为什麽在事业巅峰期,反而会产生重回校园深造的想法?」张建伟的问题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疑惑。

王盛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超越年龄的清醒与审慎:「张记者,正是因为现在看起来太『成功』了,反而让我心里有点不踏实。」

他斟酌着词句:「盛影传媒也好,电影厂联盟也罢,这大半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一股势头丶一些机会和兄弟们的拼劲闯出来的。

有点像……盖楼,地基打得快,楼起得也快,但楼能盖多高丶多稳,取决于地基有多深丶多扎实。

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管理丶在宏观战略丶在理论修养方面的不足。光靠经验和直觉往前走,风险会越来越大。」

「所以您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来弥补?」张建伟追问。

「是的。」王盛郑重地点点头:「市场在变,技术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我需要一个更体系化的知识框架,需要静下心来读读书,和老师丶同学们交流碰撞,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去思考丶去解决。

北电有最好的师资,有最前沿的学术氛围,我希望在那里『充充电』,把咱们这个摊子的『地基』打得更牢靠些。这也是为了未来能走得更远。」

他接着又补充道:「而且,读书深造不代表放下事业。北电本身就提倡产学研结合,我可以在学习的同时,继续把握公司的大方向,把学到的理论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这本身就是一种更好的提升。」

张建伟一边记录,一边心中感慨。

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仅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强大的执行力,更难得的是这份居安思危丶不断自省和追求卓越的心态。

在遍地是机会丶容易让人浮躁的九十年代,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实属罕见。

两人又就电视电影未来的题材拓展丶技术升级,如即将到来的数位化浪潮丶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跟风模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