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3章 151:班师回京(1 / 2)

加入书签

第153章 151:班师回京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时分。

京城展览馆剧场门前广场,已是人头攒动。

这座建于五十年代丶带有浓郁苏式建筑风格的剧场,在京城文化地图上地位独特,既能承载高规格的会议演出,也因其近两千人的容量和庄重气派,成为大型活动的首选之地。

今日,这里被《30天》全国巡演的收官之战——全国总首映礼选为主场。

凛冽的寒风并未驱散人们的热情。

巨大的充气拱门横跨入口,上面悬挂着「《30天》全国首映礼·京城站暨总首映盛典」的醒目横幅。

红毯从马路牙子一直铺进展厅内部,两侧挤满了闻讯而来的影迷丶举着相机的记者以及维持秩序的安保人员——其中不少是北影厂保卫科的精干力量,他们身着统一大衣,眼神警惕,确保着现场秩序。

巨大的电影海报立在剧场最显眼的位置,周星星和李晓冉饰演的「陈实」与「林薇薇」相视而笑,背景是京城的胡同与高楼,凸显着影片「京港融合丶温情喜剧」的定位。

海报旁立着一块签名板,已有不少先到的嘉宾留下了名字。

不到六点,嘉宾开始陆续入场。

率先走上红毯的是北影厂联盟的核心成员,韩三坪一身深色中山装,精神矍铄,与紫禁城影业的张和平丶王珠丶陆遥等人谈笑风生,他们的出现引发了第一波媒体闪光灯的热潮。

随后是京城文化界丶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几位在北影厂联盟电视电影项目中崭露头角的年轻导演如张扬丶霍健起丶吴一一等也低调现身。

今日的星光,远不止于此。

当刘德桦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黑色西装,微笑着走上红毯时,现场的气氛瞬间被点燃。

他作为亲近内地丶形象健康的港星代表,受邀出席意义非凡。

与他同来的,还有同样在两岸三地享有盛誉的张国嵘,他儒雅的气质引得粉丝尖叫连连。

张国嵘和梅亭主演的《红色恋人》,在今年7月22日上映,主要上映地就是在京城,票房还不错,积累了不少观众缘。

王盛通过内地文化单位在港岛的派出机构,向一众港星发出参加全国总首映礼邀请的时候,刘德桦和张国嵘都是响应很积极的那一批港星。

这几位港星的捧场,不仅体现了王盛和北影厂联盟如今在圈内的影响力,也象徵着两地电影人合作的日益紧密。

内地方面,因《家和万事兴》而人气飙升的赵苯山丶宋玬玬,以及郭大丶范炜等喜剧明星的登场,带来了十足的「接地气」的欢乐。

《家和万事兴》在部分地区的重播率很高,巩固了「于奶奶」这个荧幕形象。

李晓冉作为女主角,身着一袭优雅的白色长裙,挽着王盛的手臂,从容应对着媒体的镜头,气质卓然。

王盛依旧是简单的休闲西装,但眉宇间的沉稳与自信,比任何华服都更引人注目。

他不断与相熟的嘉宾点头致意,偶尔停下脚步接受主流媒体如《人民×报》丶《中国青年报》以及京城电视台的简短采访,言谈举止间,既有对前辈的尊重,也有对市场把握的笃定。

除了受邀的嘉宾,现场还有数百名通过《京城晚报》丶《青年报》以及合作电台「海选」出来的普通观众。

他们手持特制的入场券,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能在首映礼上第一时间看到周星星的新作,并与这麽多明星近距离接触,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难得的体验。

当然,场内也少不了通过各种关系拿到门票的「内部人士」,他们交织成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京城社交圈缩影。

晚上七点整,能容纳近两千人的北展剧场座无虚席。

舞台经过精心布置,巨大的银幕尚未亮起,舞台前方则设置成了临时的访谈区。

灯光渐暗,一束追光灯打在舞台中央。

担任司仪的是京城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他以热情洋溢的开场白拉开了首映礼的序幕。

首先邀请上台的是导演王盛丶主演周星星和李晓冉。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周星星显得有些腼腆,用他那标志性的丶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向大家问好,引发了善意的笑声。

他一向主打社恐,至于是不是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晓冉落落大方,感谢了剧组和观众。

王盛的发言则言简意赅,感谢了所有主创丶合作单位以及到场的嘉宾观众,并强调《30天》是一次关于爱情丶婚姻和记忆的温馨尝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欢笑与思考。

1996年在星城召开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电影创作的三个核心标准,即思想性丶艺术性丶观赏性相统一的原则。

观赏性排在最后。

访谈环节过后,主持人忽然宣布:「接下来,有一个特别的环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王盛导演丶周星星先生,以及李晓冉小姐,为我们带来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中国人》!」

这是上面派下来的任务。

这个安排出乎所有人意料,现场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更响亮的掌声和欢呼声。

音乐声响起,是经过重新编配丶更为激昂大气的伴奏。

王盛率先拿起话筒,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