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1章 169:一定有黑幕(2 / 2)

加入书签

当晚的《快乐女声》复活赛专场,收视率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后续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该场节目在核心城市的收视份额峰值一度逼近35%,这意味着在当时有电视信号覆盖的家庭中,超过三分之一在这个时间段收看了这场比赛。

成千上万的观众守在电视机前,心情随着张伯芝的每一句演唱丶评委的每一个表情而起伏。

复活赛第一轮「8进4」,张伯芝选择了一首深情款款的《我愿意》,稳定的发挥和投入的情感让她顺利晋级四强。

短暂的GG时间后,更加紧张的第二轮「4进2」开始。

或许是压力过大,或许是战术安排,张伯芝在这一轮选择了一首颇具难度的《容易受伤的女人》,演唱过程中出现了一丝细微的瑕疵。

竞争对手则发挥出色,现场气氛瞬间凝固。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心提到了嗓子眼,热线电话的指示灯疯狂闪烁,仿佛能听到全国上下一致的祈祷声。

关键时刻,评委的点评充满了纠结与权衡。

他们既肯定了张伯芝独特的明星气质和巨大的观众号召力,也委婉地指出了另一位选手在技术上的稳定性。

最终,在经过仿佛一个世纪般漫长的讨论后,主评委深吸一口气,对着镜头,缓缓念出了那个万众期待的名字:

「根据评委合议,并综合考虑节目观众的广泛意愿……晋级全国十强的最后一位选手是——张伯芝!」

「耶——!」

「赢了!伯芝赢了!」

「太好了!」

欢呼声在全国各地的家庭丶宿舍中同时爆发。

那一刻,仿佛不是张伯芝个人的胜利,而是所有支持她的观众共同赢下的一场战役。

次日,全国各大媒体娱乐版都被这条消息占据。

「《快乐女声》复活赛收视爆棚,港妹张伯芝众望所归闯入十强!」——《南方都市报》

「千万民意护航,『灰姑娘』张伯芝惊险晋级!」——《蓉城商报》

「电视选秀迎来现象级选手,张伯芝折射跨越海峡的情感认同!」——《文艺报》评论员文章

张伯芝的名字,连同《快乐女声》,彻底成为了九八年早春最火爆的文化现象。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参赛选手,更是一个承载着特定时期大众情感丶文化想像和娱乐消费需求的「新偶像」符号。

……

复活赛结束后,《快乐女声》的播出时间,便更改为了每周五晚九点三十五分播出,还馀下大概四期节目内容——第一期(2月13日):全国10强进全国4强,只有2个正式名额(根据评委综合评分排名),主办方将安排张伯芝又一次跌入复活赛;

第二期(2月20日):复活赛,8进4丶4进2,张伯芝再次涅盘重生;

第三期(2月27日),全国半决赛,每位选手可以选三名歌手来助阵,主办方会尽力联系到其中一位,张伯芝强势晋级;

第四期(3月6日),全国总决赛将尝试以直播+录播的形式播出,正赛开始之前,全国十强(除张伯芝和另一位争夺冠军的对手外),将和受邀嘉宾在这个舞台最后一舞。

算下来,还需要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赛。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