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190:魔都电影人的好客(1 / 2)
第192章 190:魔都电影人的好客
一九九八年八月底的魔都,空气黏稠而湿热,黄浦江的风裹挟着江水特有的腥气与都市的喧嚣,吹拂着外滩沿岸熙攘的人群。
与北方初秋已显的乾爽不同,这里的夏天依旧顽固地盘踞着,展示着其最后的馀威。
《当幸福来敲门》剧组,在停滞两个月后,于八月初重新开机。
在完成了所有计划在东北取景的丶关于陈建国(葛尤饰)下岗初期困顿挣扎的戏份后,王盛带着整个剧组,南下抵达了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都市。
魔都的戏份,是影片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陈建国在绝境中抓住股票经纪人这个新兴行业的救命稻草,通过无薪实习,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人生逆袭。
剧组下榻在南京路附近一家老牌宾馆。
初来乍到,面临的挑战不小。
陌生的城市,迥异的气候,以及需要在短时间内协调的众多拍摄场地,都考验着制片部门的协调能力。
然而,出乎王盛意料的是,拍摄的阻力比预想中要小得多。
上影厂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配合与热情。
不仅以极优惠的价格提供了符合时代气息的室内摄影棚,用于搭建证券公司营业部和拥挤的「救助站」等场景,并且更是派出了得力的人手,协助剧组与当地各部门沟通,协调外景拍摄,甚至连群演的组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份善意,来得有些微妙。
《铁达尼号》的馀威仍在华夏大地回荡,其创下的票房神话与引发的观影狂潮,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国产电影在工业水准丶类型探索和市场运作上的巨大差距。
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让所有电影人,包括曾经有些固步自封的上影厂,都感到了刺骨的寒意与紧迫的危机感。
或许正是这种「外患」当前的压力,使得内部的藩篱得以暂时松动。
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朱泳德的个人态度。
在一次由上影厂做东的接风宴上,朱泳德亲自到场。
这位魔都电影电视公司的掌舵人,依旧保持着海派商人的精明与得体,但言语间对王盛的欣赏,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却流露得比以往更加明显。
「王总,欢迎来到魔都。」朱泳德举杯,笑容温文尔雅:「《30天》一役,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后生可畏,这句话放在你身上,再合适不过。」
「朱总过奖了,运气好,赶上时机而已。」王盛与之碰杯,态度谦逊。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融洽。朱泳德挥退了想要上前倒酒的服务员,亲自给王盛斟了一杯茶,喟叹道:
「说句实在话,看到北影厂在你和韩厂的带领下,风生水起,接连打出《30天》丶《家和万事兴》这样的好牌,我这心里,是既羡慕,又不是滋味。」
他摇了摇头,目光坦诚地看着王盛:「有时候真想不通,韩三坪那家伙,是走了什麽大运,能把你这样的『鲶鱼』揽到麾下。这小子……真不是我们上影厂的人,可惜,可惜了啊。」
这话半是玩笑,半是真心。
在场几位作陪的上影厂高层,闻言也皆是面露复杂之色。
王盛的存在,他的眼光丶他的魄力丶他那些打破常规的运作模式,对于传统势力盘根错节的魔都影坛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强烈的刺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