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195:折桂(2 / 2)
聚光灯瞬间打在他们身上,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许多国际电影人或许对这部中国影片还不甚了解,但东京大奖的份量足以让他们投来敬佩和好奇的目光。
王盛松开霍健起,示意他上台领奖。
霍健起这才如梦初醒,胡乱地擦了擦眼泪,在史栋明和其他剧组成员的簇拥下,脚步有些虚浮却又无比坚定地走向舞台。
从铃木清顺手中接过那座沉甸甸的奖杯时,霍健起的手还在微微颤抖。他站在话筒前,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闪烁的灯光,激动得几次哽咽。
「谢谢……谢谢东京电影节……谢谢评委们……」他用带着浓重口音的中文开始,然后切换成结结巴巴的英语重复了一遍:「感谢组委会,感谢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北影厂,感谢韩三坪厂长……更要感谢,我们盛影传媒的王盛总经理!」
他的目光投向台下的王盛,充满了感激:「没有他的支持丶他的眼光和他的……他的魄力,就没有这部电影的今天!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国的山丶中国的人,但我想,它表达的情感是共通的……谢谢大家!」
他的获奖感言朴实而真挚,再次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王盛心中默默想着:加上这个奖项,老韩应该能再争取一下了。
……
消息的传播速度比预想的更快。
东京时间十一月八日晚闭幕式结束后不到两小时,位于京城的北影厂厂长韩三坪,就在家里接到了来自东京的国际长途。
「韩叔,拿了!东京大奖,最佳影片!」
王盛的声音透过电话线传来。
「什麽?!真的?!太好了!!」
韩三坪猛地从沙发上站起,声音陡然拔高,把旁边的韩佳女都吓了一跳。
……
一些消息灵通的国内媒体,已经通过驻日记者或其他渠道,捕捉到了这一重磅新闻。
十一月十日,星期二。
《中国电影报》丶《文艺报》等专业媒体率先发回简讯,以「快讯」形式报导了「中国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荣获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消息。
到了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三,更多的全国性媒体加入了报导行列。
《中国青年报》在文化版块刊发了特约记者张建伟从京城发回的深度报导,标题颇为煽情:《「山·人·狗」征服东京,中国电影静水深流》。
文章详细回顾了《那山那人那狗》的创作历程,强调了其纯粹的艺术追求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并将此获奖誉为「中国文艺片在国际影坛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文中自然少不了对制片人王盛「独具慧眼」和「大力支持」的赞扬。
《光明×报》则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从电影艺术与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肯定了《那山那人那狗》的成功,认为它「用最中国的影像,讲述了最人类的情感」,是「文化走出去」的典范案例。
《京城晚报》丶《羊城晚报》等都市报更是用上了大字标题:「东京折桂!《那山那人那狗》问鼎国际电影节!」「湘西山水登上世界舞台,北影厂霍健起导演扬威东京!」
报导中还穿插了霍健起在颁奖典礼上激动拥抱王盛的照片,以及影片中湘西如诗如画的风景剧照。
广播电台丶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纷纷播报了这条消息。
「东京国际电影节」丶「《那山那人那狗》」丶「霍健起」丶「王盛」这些关键词,在短短两三天内,通过电波和萤屏,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国内电影圈彻底震动。
之前对王盛搞「电视电影联盟」丶大搞商业运作颇有微词的一些老派电影人,此刻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年轻人。
他能运作《30天》那样的商业喜剧成功,也能扶持《那山那人那狗》这样的艺术片登顶国际奖项,这种跨越类型丶兼顾商业与艺术的能力和眼光,让人惊叹,更让人心生忌惮。
上影厂的朱泳德看到报纸后,沉默了许久,最终对身边的助手叹道:「韩三坪真是捡到宝了……不,是我们整个中国电影,都该庆幸有这麽个『搅局者』。」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