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4章 没作者的苦(1 / 2)

加入书签

电话那头立刻能听到弗雷德·波尔起身丶放酒杯丶穿衣的声音,叮铃咣当地响。

「你在哪,我马上就来,」弗雷德·波尔说。

一段时间后……

恩尼将弗雷德·波尔邀请进了房间。

弗雷德·波尔将帽子摘下来,露出一颗秃了三分之一的脑袋。

甚至都来不及坐下,就催促道:「稿子呢?」

恩尼给弗雷德·波尔和他自己倒了两杯咖啡,将桌上一叠用回形针装订好的稿件递过去。

弗雷德·波尔根本没去喝咖啡,就直接阅读起来。

【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我实在累了,便请求主任给我两天假,出去短暂旅游一下散散心。主任答应了,条件是我再带一双眼睛去,我也答应了,于是他带我去拿眼睛。眼睛放在控制中心走廊尽头的一个小房间里,现在还剩下十几双。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这个开头的悬念感很足啊,」弗雷德·波尔阅读着那些打字机敲打出来的整齐文字,嘴里嘀咕着,显然很好奇那所谓的『眼睛』到底是什麽。

这部小说的原作故事剧情,说的是未来人类已经能通过「传感眼镜」实现感官共享。「我」受上级指派,携带一位因特殊任务无法离开地下的女同事的「眼睛」,回到地球表面,带着她游历草原丶森林丶溪流丶落日……

而彼时,这位女同事沈静因飞船故障,被困在深达6000公里的地核边缘,永远无法返回地面,且通讯最终将随设备老化中断,只能在封闭舱内度过馀生。

当然,在小说一开始为了保持足够的悬念,以及塑造人物。刚开始不知道真相的「我」对这件事很敷衍,甚至觉得女同事对大自然的渴望有些过于矫情。

可随着时间进展,最终,「我」得知了「落日六号」的遇难过程。那些一开始的质疑丶不解丶敷衍,都在故事结局的悲壮丶牺牲丶孤独中碰撞,产生了极大的故事张力,将「热爱生命」的这个简单的故事主题,彰显得更加深刻。

虽然这部小说的故事剧情很简单,篇幅只在1.2w个词左右,文章主体更是只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戴着传感眼镜带小姑娘沈静游历草原,第二部分是揭开真相,回溯了「落日六号」地层飞船的失事过程。

但故事也遵循了大刘擅长的风格,在简单的故事结构中填充进了惊人的想像力,用最冷峻丶简洁的文字,就描绘出了「被困地核」的孤独丶苍凉。然后,又藉助了「我」与「女同事」在旅游中的互动,侧面描绘出了永存人类文明中的美好与温暖。

这次恩尼在写这部小说时,没有进行过多的改编,而是将剧情聚焦于「我与女同事的旅游」和「落日六号失事」这两件事上,对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模糊处理。

因为,恩尼认为这篇小说的寓意很美好,想要表达的就是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固然是可以加入些战争丶政治元素,来隐喻时下的世界。

但是,完全没有必要。

恩尼在这部小说中想要创作的是一副纯粹的丶美好的图景,希望每个阅读过的人想到的都是美好的事,而不是引起骂战丶争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