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一七章 心有不甘(2 / 2)

加入书签

苏州城内城外园林遍布,沧浪之水丶梧竹幽居丶荷风西面丶留客待雨,更有千年北寺塔昭然四顾。

太子抬眼看向站在他面前的苏州知府况亦鼎,此人乃湖广襄阳人氏,任苏州知府已近十五年,真乃奇事。

「况大人,在此苏州府已任十三年之久矣,缘何不谋个升迁之路?」

「回殿下,微臣已然熟悉这苏州府,迁与不迁尽已淡然。但得能为陛下牧一方,亦是尽忠职守。」

「这苏州府土地几何?人口几何?」

「隆裕四十二年黄册记载有田九百五十四顷,二百三十万口。」

「实际多少?」太子直接去问,经历扬州事太子便知道他之前的处理方法可不行。

「微臣尚未统计。」况亦鼎在曲中尽可能取直,毕竟若真说实话则苏州震荡,若说假话便是欺君。

太子心知,必然如此。

「况大人,素称苏州为天下第一剧繁难治之地,孤看苏州百姓乐业,何来繁难?」

「殿下有所不知,苏州赋税比之湖广,乃两倍之多,比之河东更是三倍有馀。」

「同样土地,缘何苏州产出更高?」

「得天时自不待言,更在地利。」

「如何地利?」

「苏州辖下,河网密布,当时时浚疏,方雨季不涝,旱季不枯。」

「看来况大人乃水利能匠,当迁工部。」

况亦鼎一听,便跪了下来:「殿下,微臣年过六十,唯懂这平原小溪治理,不堪大任。」

「孤看你是守着温柔乡,上下其手!」太子冷脸道。

「殿下!实非如此!」

「何不直言道来?真欺孤年幼不谙世事,不通政务?」

况亦鼎听道这话,心里凉了一半,不由垂泪道:「臣乞骸骨!」

「况大人!你可知此乃何言?」

「殿下,微臣在此为官十三年,左支右绌十三年,方得如今苏州承国朝赋税十之有一。繁华似锦下,尽是凶险。若按殿下出京之意来,苏州动荡,赋税难保。」

「官田赋税每亩七升有馀,民田每亩仅二三升,你若非上下其手,怎敢言左支右绌?」

「殿下,朝廷连年征战,每次征战,苏州必加赋,若非官田七升,何来银两以抗北狄?为国,苏州官民已尽力矣。」

「民田呢?」

况亦鼎不语,太子的意思是官田产出可以承担七升赋税,同样占着江南天时地利的民田,为何只有二三升的赋税。

「况大人,有何难言之隐,不妨一说。孤前日受教于驿站老卒,言『但行大义,无问西东』。孤深以为然,路虽难,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殿下,民田虽二三升的赋税,加上耗米,加征,实缴超二三升。苏州府要事,实非赋税多少。」

「那是何要事?」

况亦鼎心一横道:「若苏州再加赋,则百姓愈加投献乡绅,土地兼并,国家税基则不稳矣。」

「土地投献,百姓何以生计?」

「为织户。」

「何不禁之?」

「禁则百业消殆,何来这人流如织?何来浒墅关年入近五万两。」

「土地投献与谁?」

「地方乡绅,京中高官。某阁老祖籍松江,有田几十顷,皆不赋税,国之奈何?」

此时,太子终于明白了,他这次来的抗力并不是地方官员的瞒报,而是整个朝廷文官集团的利益。父皇让他来,便是以他为刀,想要劈开这铁板一块的利益集团。

但是!

这事,根本劈不开!地方乡绅利益丶文官集团利益和官员的政绩密切挂钩。

太子不敢问那该如何了。

但是况亦鼎既然开口,则一往无前了。

「殿下,国朝重农轻商,然赋税则重商轻农。其实可因地制宜,似这苏州府,商铺林立,货物往来日进斗金,可破这三十税一,逐步提升。降农赋,轻徭役。或可对陛下陈言,苏州总担税不变,由知府自行裁量何以分配。但得均衡,可再加税。另土地兼并更是大患,朝廷当下令限额,否则本为陛下之地,皆入乡绅之袋,农税基不稳,则会激民变!鳞册种种,皆是表相。」

太子沉默了。

「微臣年过六十,本该乞骸骨让贤。过去十数年,朝廷每每加赋,微臣从不推脱,只因抗狄乃大义,唯北境安稳,方有江南安稳。故劝捐纳输,苏州从来为天下先。之所以还勉励支绌,盖因臣离京时,裴桓老殷语切切让微臣勿生出任地方怨怼之心,江南稳则国朝稳。国公爷握手含笑,直言后方,便交给在下。微臣实不能忘当日之情之景!今坦诚而言,便是破了这个平衡之局,臣当上表致仕。还望再派人来,爱惜江南百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