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7(1 / 2)

加入书签

行,但是真锻炼人啊。”

刘铮亮无数次脑海里闪过他再次见到老师的场景,他希望这个曾经对他充满期望而后又失望透顶的人,能够改变看法。刘铮亮打开手机,看着王好的微信,又偷偷打开了对方的朋友圈。这两年多,他不敢和王好打招呼,甚至都不敢给老师的朋友圈点赞。刘铮亮手术成功后,会发一个朋友圈介绍一下病情,说几句核心数据,让圈内人明白这个手术的难度系数,王好也从来没给他点赞过。这个人仿佛消失了,或者说,这个人把刘铮亮删除了。

谁让你小资产阶级布尔乔亚呢,谁让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急功近利呢?可是我生在这个家庭是不能改变的呀,我读这么多书不是要甘受清贫的呀?如果读书就要受穷,那天底下谁还读书呢?都不读书社会怎么进步呢?往小了说,是经济条件限制了刘铮亮的觉悟;往大了说,是不公平的世界抬高了道德门槛。

刘铮亮也不是没在心里埋怨过王好,你高高在上说着安贫乐道,可是你一年挣多少钱,你在《柳叶刀》发一篇论文要多少钱,你手里的科研经费多少钱,你穿着一身貂皮大氅站在寒风凛冽的道德高地上,把我一个破衣烂衫的小主治医师拽到旁边,告诉我别怕冷,凭什么呀?

又爱又恨,又感激又埋怨,这一对师生的感情,剪不断理还乱。

龙院长喝了一口酒,吃了一口菜,接着说:“当医生,本不应该受穷,在哪个国家,医生都是有钱人,出门有车,家里住着都是大House,人家美国就连护士一年都十几万美金的工资。为啥咱们给不了?因为你是发展中国家,你得原始积累,你得省吃俭用搞建设。医疗这个产业,放在哪个国家都是无底洞,美国有钱吧,他们也整不起全民医保,为啥?医生太贵了。你培养一个吊车司机,两年就行了;你培养一个中学老师,四年就可以了;你培养一个厨师,一年就可以做菜了。可是你培养一个医生得多少年?不算基础教育,专业培养就十二年打底。成本在这呢。那为啥咱们能整得起全民医保了呢?医生相对便宜。咱们中国,每个时代都有牺牲的行业,五六十年代是谁?农民。你要发展重工业,那就得把农产品价格压低,用剪刀差原始积累资本,一台缝纫机二百多块钱,一台自行车一百多块钱,那都是三四个月的工资呀,那时候一个工人月工资才三四十块钱,跟现在的一两百不是一回事,可是粮食才几分钱一斤。九十年代是谁?国企工人。那么重的财政负担,那么低效的产能,不牺牲就一起被拖死。所以刘铮亮,你得明白,你既然选择了这行,就不是来这行赚大钱的,这行就不是发大财的行业。这个行业发大财了,中国人那就不光是看不起重症了,一个阑尾炎手术就能把穷人逼入绝境。医疗行业有一个铁三角,效率、质量、价格,这三样你只能选两样,要效率和质量,那你就得花高价,跟美国私立医院一样。要质量和价格,那你就得等着,跟英国公费医疗一样,有病你得等几个月才能安排上手术,小病就等没了,大病就把自己给等没了。要效率和价格,就是咱们这种普通医院。这个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呀,哪有十全十美的制度呀?能运行得下去的制度,就是好制度。没有最优解的时候,你给我一个八十分的解决方案,就行。”

刘铮亮散场回医院值夜班,躺在床上翻看着王好的朋友圈。朋友圈里说和平医院的几个师兄弟刚刚救活了一个特别复杂的颅内感染病例,王好带着几个学生去海淀柳叶刀烧烤店喝了庆功酒。柳叶刀烧烤店是一个医生辞职后开的,他想给医生们一个轻松聚餐的环境。以前王好在手术的时候用电刀开刀后,患者的皮肤被烧焦,都会有一股焦臭味。

王好就逗旁边这帮观摩的学生:“哎呀,这个味,晚上想去柳叶刀吃烧烤了。”

旁边的手术护士赶紧制止:“您快别说了,我都要吐了。”

那时候刘铮亮多自豪呀,他可是全中国最好医院的医生啊。

他放下手机,又去病房看张娇,张娇在病房里已经睡着了,张德旭在走廊里刷着快手。刘铮亮问张德旭他闺女最近怎么样,张德旭高兴地说:“今天我闺女自己上厕所蹲便,自己擦屁股了,给我高兴坏了。”

刘铮亮听到这话,似乎明白了。他在哪个最好的医院,不是自豪的本源。他价值的本源,是每一个病人。这一刻,他觉得自己也挺幸福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