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9(1 / 2)
不仅不责罚,反而还要大大的赏。
这让皇上感到前所未有的惶恐,外边的皇帝……都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了吗?
谦逊至此,就不怕史书上记下来什么不好的言论影响自己的名声?
他又突然想起了秦孝公,刚认识卫鞅不久的时候卫鞅其实也有说到过这方面的问题,秦孝公的回答是什么?
他说一国之君听任国亡民丧,不处理国事解决问题却去琢磨自己的虚名,沽名钓誉,这是为君之道?治国之道?
历史上那么多的明君之所以青史留名,更多的是在于他们有头脑,肯吃苦,善于思考。
而不是琢磨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青史留名。
若将所有心思都放在琢磨自己如何留名上,与那些沽名钓誉之辈又有何不同?
皇上坐在桌案后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手里一直拿着《大秦帝国》最新的话本子,用力到纸上都出现了深深的褶皱,险些被他抓破。
第114章 朕要贴皇榜问大鹏先生
皇上不知道自己坐了多久,等回过神来时已经到了午饭时间。
来福公公进来让他用午膳,被皇上打发了。
他逐字逐句的看起了后边的内容,认真到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只是后边很多内容都是写的孟子跟人论战,被他直接跳过了。
他对论战不感兴趣,他只想看治国之道,只想看各国国君都是如何治国的。
秦国在崛起之时各国都没有闲着,都在试图变得更强,以求在接下来的大争乱世中掌握先机。
可是一番对比下来,他悲哀的发现他既不像秦孝公,也不像魏惠王,更不像齐威王。
他比较像楚宣王。
秦孝公和齐威王就不说了,这俩都是知人善用听人劝,这才让国家强大起来。
魏惠王好歹是七国第一强国的国君,国力摆在那,大顺真比不了。
毕竟现如今的大顺也就比秦国刚开始变法时稍微好上那么一点而已。
他脑子里虽然没有楚宣王那么多奇思妙想,把下边的人指使的团团转,但是这么多年了,大顺在他手上也没有强上那么一点半点的。
发现这点后皇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沮丧。
越沮丧就越想大鹏先生此刻能就在他身边,给他些许建议,告诉他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如同秦国一样让大顺强大起来。
到底要到哪里才能找到卫鞅那样的治国能臣?
看看他朝堂上现如今都是些什么人?
沽名钓誉,满脑子都是权势,陷害别人一个比一个厉害,治国方面却没几个能拿得出手的。
皇上顿时悲从中来,不敢再对比下去,不然他怕自己真忍不住哭出来。
治国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如果一个人就能把整个国家都治理好,那要那么多臣子有什么用?
养他们就是为了让他们争权夺利的吗?
皇上有生以来第一次对那些明争暗斗满心阴谋的臣子产生了厌烦。
以至于来福公公过来禀报下边的官员求见的时候他连见都没见就让来福打发了。
不用见他都知道这群人定是还想劝他送千兰去和亲,这群废物!!!
想到祁千兰,想到边境,不知道为什么皇上突然生出一种想问问大鹏先生到底该如何做的冲动来。
到底是送千兰去和亲争取时间赶紧发展国力,还是拒绝和亲派兵攻打匈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