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5(1 / 2)
,他也只喝茶,催章程的事一句都不提了。
贺从林问:“黄大人昨日在翰林院,可与杨大人商量出结果了?”
黄立抿着茶答道:“不用咱们商量了,这几日,朝中定然会有定论,咱们且等着吧。”
他这话说出的第三日,御史台直接递了数十页的弹章,参傅乐言身为监军,谎报军情,欺上罔下,多有颠倒黑白,污蔑功臣将领之迹。
弹章不仅洋洋洒洒地详细记录了林景行守城、御敌、擒贼、防瘟病、救百姓、缴军粮之功。
还言明了林若初在北上的路上,如何防风患,避贼祸,深入敌营,探查峡山山匪之所在,提前洞悉了北贼动向,一路将军情递至南郡,助南郡将领御敌守城,围剿一万北贼,生擒北贼主帅。
桩桩件件,皆是足以加官进爵的大功。
傅乐言却歪曲事实,企图蒙蔽圣听,其心叵测,实需严查!
这封弹章一递上去,满朝文武当即哗然。
虽然人人都知道,傅乐言那几封军报肯定是有夸大其词的成分。
赵太后虽不喜林家,可这些年林家军在边疆的风评如何,仗打的又如何,大家都心中有数。
就是猪油蒙心、恶鬼上身,也做不出傅乐言军报中所写的那些事。
可结合这弹章一看。
这何止是夸大呀?
军报与北边的实际情况,简直是两模两样!
傅乐言是不想要项上人头了?春秋笔法到这种程度,可不是轻易就能了事的。
赵太后听着御史大夫的铿锵之言,隔着帘子,脸都黑了。
叶疏辰只垂眸听着,待到十页弹章全都念完,他才幽幽开口:
“敢问御史大夫,这弹章中所写之事,又是从何处知晓的?”
御史大夫答:“回叶相的话,翰林院掌院林思齐亲笔所书。”
“林思齐……”
叶疏辰知道这个人,听到这个名字立刻想到了那个与他儿瑞安有几分相似的青年。
“他又是如何知晓的?”
“林大人自述他因身患咳疾,北上寻访名医,南郡城乱时,恰巧就在城中,战事是他亲眼所见,运粮之事也是他从粮队将领中亲耳所闻,有各城门的通关文书可作证,他确实是七日前,才从十三郡返回京都城。”
“那可真是一桩巧事。”叶疏辰挑了挑眉。
他身后,刘副丞立刻道:
“说句公私不分的,林思齐本就是与林景行林若初同为一家,言语上有所偏袒,也属人之常情,论情报的公允,远不如傅大人,怎能凭他一人之言,便认定傅大人所言非实呢?”
御史大夫道:“因为并非是林大人交上的并非是他一人之言,还有林家军裴家军等一众军中将领的陈情书,以及南郡城百姓所书的感恩状。”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另外一沓足有一指厚的书信,递给宦官。
宦官拿了,先给龙椅上的少年看了一眼,又递给帘子后的赵太后。
气氛刹那间安静得落针可闻。
只有太后翻折纸页的声音,像是利爪挠在人的胸口,叫人不寒而栗。
有的官员,低垂着脑袋,偷偷叹了口气,这一筹,孰胜孰负又是一目了然了。
调子起的再高,托不住,也是惘然啊。
在这无声的沉静中,赵雅贤咬着槽牙说了句:“今日暂且退朝,此事事关重大,改日再议。”
与此同时,樊楼上座林思齐将最后一块糕点送入口中,饮着清茶,满足地呼了一口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