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1 / 2)
你想啊,倘若西夏学中原礼仪教化,都是从你处学来的话,那岂不是人人都狼心狗肺,数典忘祖了?西夏危矣啊。”
杨守素涨红了脸:“我可没……是大宋先陷我于不义之中!”
但这话没用,周围人看杨守素的眼神已经变了。
苏轼见状,继续乘胜追击:“你说你乃河间县人,食宋之米粟,饮宋之土水而长大。读礼义之书,习孔孟教化而明理。转头却用你长成的肉身,习得的仪礼戕害你的考妣、乡亲。他们若知道了,岂不是要生啖你肉么?”
他夸张地“啧啧”了两声:“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啊!”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啊。”
就在当天夜里,大出风头的苏轼朝着他爹重复完了白天的经过:“爹,你是不知道,当时那个杨守素听了这句话,气得都快要晕过去了一样!不愧是诸葛丞相,果然厉害!”
苏洵:?
他眯了眯眼:“诸葛丞相?他骂的是谁?”
苏轼想也不想:“王司徒王朗啊。”
这还是他事后问起来,赵家小郎告诉他的呢。说自己可没本事说那一套一套的词儿,都是从三国里面学来的。赵小郎还说,虽然双簧是两人唱的,但苏轼当成是自己一人独角戏就好。
苏轼自然不能同意。
出风头,当然要大家一起出了。
但赵小郎又说了,自己出现在大相国寺的事暴露来就会有大麻烦,恳求他一定要保密。
想起赵家小郎,苏轼得意的笑容稍稍收敛了一点——是什么身份的人出现在大相国寺,被人知道了会出事呢。还有那一圈圈的侍卫……
“咯嘣!”脑子却结结实实挨了一敲。
苏轼既诧异又委屈:“爹?”
苏洵却怒道:“你胡编典故的老毛病又犯了,说了几次也不肯改。《三国志》里哪有这段?诸葛亮初次北伐之时,王朗就病死在了洛阳了。两个人如何能见过?”
苏轼:“啊???”
他看赵小郎那么信誓旦旦的样子,还以为是真的发生过,只是自己还没读到呢。
苏轼捂着头顶的包:QAQ
虽然我确实有编造典故的前科,但是这次真不是啊!
赵小郎,你害我!
作者有话说:
----------------------
? 如?您?访?问?的?W?a?n?g?址?发?b?u?页?不?是?ⅰ???????e?n???????Ⅱ????.???ò???则?为?屾?寨?佔?点
诸葛亮大战王司徒,94版三国电视剧名场面,B站鬼畜区母题级别的素材,没看过的可以去看一下。
本文引用了“生啖你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苏轼编典故,捏造古人名人名言,确有其事,而且还是科考之后,被当时的考官梅尧臣找上门了,说你这典故我没听说过呢(可怜的梅尧臣说不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苏轼说:“想当然耳!”(我觉得他们会这样吧!)
第15章
苏轼向他爹描述得可一点儿没夸大。那位西夏的中书令杨守素确实是被气得不轻,一口气卡在喉咙里,险些没喘上来。
宋朝毕竟是个讲究风雅含蓄的时代,没进化出那么多难听的骂人话,当面直说人“厚颜无耻”的杀伤力可比后世大多了。
尤其是,杨守素作为一个读过圣贤书的儒生,自认是孔孟子弟。这类人没别的特点,唯独对自己的名声尤为看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