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2(1 / 2)
事找我?”
另一边,苏轼见官家就没那么拘谨了。一来是他性格开阔之原因,二来君臣四年,彼此又因为扶苏有一定的熟悉,彼此都不陌生。
“朕业已?听范卿说了,你凭蛛丝马迹猜出肃儿?身在云州。写给他的信,也一齐捎去了。”
苏轼的脸上?立刻绽出笑容。 W?a?n?g?阯?F?a?B?u?y?e??????u?????n?②???????????????
虽然他把信给了范相公,久久没有回音,但既然没有到退回给自己?的地步,苏轼于是猜测此事多半是成了。但从官家的手里亲口认证,他还?是高兴得不得了。
“谢官家成全!”
“何须言谢?肃儿?有你这般牵挂他的挚友,亦是好事一桩。”
仁宗没有说过,他曾忧心肃儿?年纪轻轻就通晓世事,未免有慧极必伤的风险。好在大宋朝堂人才济济,也有苏轼般和他相处甚佳的挚友,不至于让儿?子太孤寂。
所以,他对苏轼一向十分宽容欣赏,就算知道他勘破了国家机密之一,也未曾提防谨慎,反而愿意把话摊开了说。
“那你可知,肃儿?如今在云州是何光景?”
“臣不知,但请官家相告。”
苏轼的心一揪,还?以为友人遭遇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但转念一想,如果赵小郎他有危险,官家还?会在垂拱殿稳坐钓鱼台吗?
早就亲征云州了吧?
那官家他又为何要唤自己?来?
回答苏轼的,是一页书信。官家亲自递到了他的眼前:“你且来看看这个?。”
这是什么?
苏轼带着疑惑读去,从信中的称呼立刻明白这信是什么来头:是赵小郎写给官家关于云州的密信!这么机密给我看,真的没问题吗?
不过,他很快就解开了疑惑。
因为在信中,赵小郎自己?也说,他担忧的这个?问题是第二等?的,并不亟待解决。至于问题是什么呢?赵小郎说,是由于云州人民随辽国信仰佛教,但佛教并非是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的宗教。
为了云州的归顺与长治久安,势必要对当地移风易俗才行。
苏轼像是明白了什么,他抬起头来,试探地问道:“所以官家,您是想让我……”
“正如你所想的那样?。”官家笑道:“毕竟苏卿,你亦是《求知报》的元老,整整四年。若说移风易俗,朕不觉得还?有除了王卿之外,比你更?擅长之人了。”
——
手中有了亲爹支援来的物资,扶苏简直是如虎添翼,吴家村的蜂窝炭厂建设告一段落,产量稳定在了日产两千五百枚。这个?数量,足以供应一镇的取暖需求。
但要说供应整个?云州?那就是痴心妄想。何况一个?矿场的存量有限,盲目扩大供应就是竭泽而渔。总要给村民留下个?长久的生计才是。
好在云州那么大,最不缺的就是煤炭矿。是时候去寻找下一个?矿场,搭建厂房了。
作为临别赠礼,扶苏把蜂窝煤的做法、煤炭和黄泥的比例等?,教给了吴家村居民。他在住着的大院子里,每户叫来一人,一五一十地细细地讲解了起来。
结果,扶苏却发现,约有一半的人都心不在焉,不看他身前的煤炭和黄泥,只死死望着他。
扶苏无?奈了:“怎么不好好学?呢?这可是你们以后的生计啊。”
底下的人不说话,继续看着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