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18章 唯自强,有新生(1 / 2)

加入书签

第918章 唯自强,有新生

朱翊钧这位大明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终于过了一个皇帝该有的生日,四方总督府献上了重礼,大明官吏上下上了贺表,大明上下为此休沐三日,各地举办了庙会。

这也是大明历代以来,最高等级的万寿圣节了,甚至比朱元璋的圣诞节的规格,还要宏大。

同时,也让大明上下的肉食者们,长松了一口气。

陛下终究是要做皇帝的,之前一副要把大明亡了,改天换地的气势和态度,着实是把所有的肉食者给吓了一大跳,这次规格极高的万寿圣节,证明陛下还是个保守派,不会过分激进行事。

这不代表着万历维新停下了脚步,而是陛下还是按照过去的步调,一点点的去做,一点点的去改变这糟糕的世界。

也就是陛下觉得大明很糟糕,问问倭奴,问问南洋夷人,问问泰西人,都会说大明是天朝上国。

保守,故步自封自然不好,可是极端激进,只会把大明带入炼狱之中,防保守,主要还是防止极端激进。

王崇古丶张居正和戚继光,对第二日的操阅军马,提出了一点点改进意见,那就是耀武步营在操练时候,枪口对准了皇帝的方向这件事,值得商榷。

这是陛下让做的。

不是怀疑大明京营的忠诚,而是防止意外的发生,也是在保护京营本身。

万一三千众里有一个被收买,在大阅时候,枪击陛下,这就是天翻地覆的大事,尤其是对于京营而言,也是极其危险的。

暴力是一把双刃剑,一个用不好,就容易伤到自己。

朱翊钧认同了大将军丶首辅丶次辅的建议,日后大阅,将不再允许枪口对准皇帝方向,大阅使用的枪械火炮都为不可击发的烧火棍。

其实,朱翊钧故意这麽安排,就是为了吓唬松江府的势要豪右丶富商巨贾,不是恶趣味,是让他们直观的面对这样的压力,才能真切的知道害怕。

朱翊钧从来都是一个良言嘉纳的君王,说得对,他就会采纳;说的不对,但方向丶价值观没错,他就会详细的回覆;说的不对,方向和价值观有错,他会严厉斥责,并且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改变,就会罢免弃用。

「陛下,虽然这些贺表,都是陈词滥调,但是这些贺表中,有一份贺表,还是值得陛下看一看的。」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他要给奏疏贴浮票,这些贺表,陛下虽然不用细看,但他还是每一篇都看过了。

对于贺表里存在的抄袭丶代笔丶错字丶格式错误等等,张居正全都选择了训诫丶申饬,明年再写成这样,一个不忠的大帽子就扣头上了。

「哦?」朱翊钧坐直了身子,笑着问道:「还有能入了先生法眼的贺表?」

过年的贺表,过寿的贺表,只要不是照抄去年这麽明显,照抄前年,朱翊钧都不会管。

张居正拿出了一封贺表,和一本书,递给了陛下。

朱翊钧拿过了贺表一看,是浙江巡抚侯于赵写的,书也是侯于赵所写,书不厚,只有七卷六十七章,大约有二十万言,书没有名字。

书,是侯于赵给皇帝陛下的生日礼物。

朱翊钧看完了贺表,又翻看了两页书说道:「老赵让朕给他的书写个序,再写个名字,朕得好好看完了,再赐名,这样,明后日,朕给先生回复。」

「臣遵旨。」张居正丶王崇古丶戚继光俯首告退。

朱翊钧用两天的时间,把这本书仔仔细细的看了三遍,而后给了内阁朱批:

朕已看完,赐名《翻身》,已令缇骑送往北衙刊刻精装,发往大明两京一十五省各府州县,诸官限期270天,回报心得,朕会亲自验看。

朱翊钧给的回覆是一份详细的命令,书的名字确定了,内书房完成了抄书,送往了北衙,而且这是朱翊钧第一次要求大明有官身官员,必须回复心得,而且明令,他会亲自验看心得,不要糊弄了事。

这代表朱翊钧非常重视。

贺表可以糊弄,朱翊钧不计较,可是心得体会,还要糊弄,就别怪朱翊钧无情了。

「这书写的什麽?」王崇古收到了皇帝的批覆后,大感惊奇,连矛盾说,陛下都没有下旨要求回报心得体会,可是这本书,居然引起了如此的重视。

张居正吐了口浊气说道:「侯于赵把他在浙江临安县还田经历,以七卷六十七章写了出来,俗文俗字,每一句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本来侯于赵起了个名字叫《还田记事》,但总觉得哪里都不对,还是让陛下赐名了。」

「这是侯于赵给陛下的礼物,他在浙江还有五年任期,他打算再写一本,如何防止还田令反覆的书,陛下赐名《深翻》。」

王谦有本书本来叫《有价票证分析》,被皇帝亲自改名为《王谦发家的四个秘密》;王崇古有本书,写的是宦海沉浮,被皇帝改名为了《五步蛇的自我修养》。

侯于赵的书也被陛下赐名,和过去略带戏谑的赐名不同,陛下这次的赐名,非常的严肃,而且要求大明官员们熟读丶写心得,可见重视。

「诸位明公,内书房抄录的《翻身》已经抄好了,按着陛下旨意,诸位明公也是要写心得的。」冯保走进了行宫所设文渊偏阁内,把抄好的书交给了明公。

「我倒是要看看,这本书究竟神奇在哪里!」王崇古拿过了一本,他翻开了第一页,是皇帝本人做的序。

王崇古眉头紧蹙的看着这篇序,他又翻到了书的最后,是陛下亲笔写的跋,就是对书的总结。

赐名丶作序丶作跋,代表着皇帝对这本《翻身》的态度。

王崇古定下了心神,把序看完。

[麦子熟了几千次,每一次的王朝更替,每一次的社会巨变,都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这些词汇的诞生从来不是读书人的咬文嚼字,而是人们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比如始皇帝丶鸿门宴丶垓下之围丶冠军侯丶衣冠南渡,如此种种。]

[万历维新,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是大明自我革故鼎新,救亡图存,在这次的巨变之中,也有了一些新的词汇,改变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劳动赋予了商品价值,分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被朘剥丶被压迫拿走的叫剩馀价值,三六九等被详细描述为了阶级等等。]

[今日看,最重要的一个词汇,便是翻身,他的字面意思是躺着翻过身来,但浙江还田事成,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丶汗滴禾下土的万民而言,翻身意味着获得了土地丶牲畜丶农具。]

[仅仅如此吗?绝非如此。]

[翻身还意味着,时代洪流之下,大明万民似乎获得了普遍教育的权力,读书识字明理,再不是遥不可及;而且还意味着,强人身依附生产关系的破产,轻则打骂丶重则锤杀的强人身依附的枷锁的松动;还意味着,万民似乎意识到了自己拥有极其强大的力量。]

[势要豪右丶乡贤缙绅们,似乎最讨厌翻身这个词,今天,朕用翻身这个词,给这本书命名。]

[或许,翻身也好,还田也罢,会最终失败,但这本书见证了大明自我救赎丶自我拯救之路。]

[唯自强,有新生。]

朱翊钧之所以写下这段序,是因为他从侯于赵的书里,看到了万夫一力,浙江还田的成功并非偶然,朝廷确定了目标之后,万民迸发出了震人心魄的力量,完成了还田。

王崇古仅仅看了一页,就合上了,叹了口气说道:「小赵是个做事的人,但是这事儿,有点太难做了。」

想要万民释放这股力量,和登天几乎没什麽区别。

这就是王崇古看到第一页的结论,还田事,真的很难做很难做,侯于赵在还田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佃户丶穷民苦力丶农户们的反抗。

不是地主们挟民自重,而是穷民苦力们对还田的由衷畏惧。

「第一节,我们真的能做自己的主人吗?」张居正读出了第一章的标题,也是重重的叹了口气。

大明的农户们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生活,忽然,朝廷派人来,说你们不该这样,该如何如何,农户们第一反应是畏惧,由衷的畏惧。

浙江还田的困局,和松江府是完全不同的,松江府是田土的收益大幅下滑,天时地利人和丶在加上皇帝的屠刀十分的锋利,松江府的地主们,只能放弃田土换取了船引和船契。

而松江府府衙完成了彻头彻尾的『兼并』之后,松江府衙门,以租赁的形式租给了农户,只不过这个租赁的期限为二十年,租税为定额的百值抽六,土地若是要起宅院商铺工坊等,需要看府衙的规划。

而浙江的还田困难程度,要远高于松江府。

「从《翻身》这本书来看,我们把浙江还田的成功,盲目的推行到大明腹地,至少先用官庄法过渡为宜。」张居正翻动着书,由衷的说道。

这本《翻身》,张居正已经翻来覆去看了数遍,浙江还田成功不代表大明其他地方可以成功。

浙江已经是大明最为繁华的地方了,有这个经济基础去做。

可是其他地方呢,没有这种禀赋,盲目推行,最终会犯极端激进的错误。

王崇古靠在椅背上,无奈的说道:「这不就是老矛盾吗?要想还田,要先蜕变到商品经济;若想让小农经济蜕变商品经济,就要先还田,无解的死局啊。」

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还田才能改变生产关系,才能迎来商品经济,可是没有商品经济的基础,还田只会让所有人伤筋动骨,说好听点是阵痛,但这个代价,是卖儿卖女,是饿殍千里,是饿死道旁。

张居正眉头都拧成了个疙瘩,叹了口气说道:「松江府和浙江都完成了还田,但方法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绝对的兼并,一个是绝对抑制兼并,看起来殊途同归。」

「但最终还是万民来承担这个代价。」王崇古看着手里的书说道:「我一定要好好看一看,哪怕是死,也要死个明白。」

王崇古坚决反对还田令,他清楚这是解不开的死结。

松江府的办法只能用在松江府,绝对兼并,把所有的田土都兼并在朝廷的手里,然后去租赁,在其他地方实现,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完全的兼并丶完全的垄断,等于完全的权力,权力会任性,会鱼肉百姓,两宋的时候一斤煤200文,就是血的教训。

松江府做成了,是因为一府之地,通衢九省,鲸吞天下商货,松江府一地的商税,已经抵得上陕甘绥山四地的商税总和了。

浙江也做成了,因为侯于赵在实践里找到了另外一个答案,侯于赵在《翻身》这本书里,给这个死结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大致可以总结为农业产业升级路线。

此时行宫御书房里,大明皇帝朱翊钧正在处理这几日积攒下来的奏疏,这里面多数都是些贺表,祝贺皇帝生日快乐的套话。

辽东农垦局今年新开垦农田一万两千顷,九月的上海仍然炎热,但辽东已经在准备过冬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