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3章 姚光启的办法:发房子(1 / 2)

加入书签

第1033章 姚光启的办法:发房子

大明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户,是一个个的家庭,一个个家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社会共性问题。

大明是郡县帝制,也要思考这些问题,有些问题看起来是新问题,其实是老问题,而且很老。

比如杨朱就说过『人不婚宦,情欲失,人不衣食,君臣息』的话,从很早时候,就要考虑人口增长的问题了,毕竟人口才是一切的根本。

白居易在赠友人诗里提到,孩子还没长大,老人就已经老去的故事,随着规模的扩大,从家庭扩大到全社会,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就会非常的麻烦。

而姚光启直言不讳的指出,其实要让人生孩子,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愚昧,是愚昧,不是宗教。

他和阎士选在琉球,总管环太商盟,就在他看到的世界范围内,愚昧和生育完全正相关。

吕宋丶元绪群岛丶智利丶秘鲁丶墨西哥丶金山丶倭国,整个环太平洋,越是未开化,越是愚昧的地方,生育越多。

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西洋和大西洋,西洋也表现出了这样的共性。

泰西都表现出了这样的特徵来。

罗马帝国,罗马人不生孩子,那些蛮夷满坑满谷的生。

罗马先进文明,蛮夷落后愚昧,直到今天,泰西还在以罗马文化为核心,构建新的世界观,但先进丶文明的罗马,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且没有一个像朱元璋一样的人物,横空出世,让罗马闪电般归来。

减小丁亥学制的推行力度,让大多数人普遍处于愚昧状态,而后利用开海和生产力提高,尽可能充足的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要,可以提高生育,来满足当下丶未来缺人的问题。

辽东垦荒缺人丶西域开拓缺人,因为匠人增多,田土缺少农户,匠人数量也无法满足工坊需要,南洋连甩鞭子的地痞都缺。

但是,姚光启也提到这种看起来简单有效的办法,造成的隐忧,那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也就是西汉时候贾谊提出的『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问题。

西汉贾谊说这句话,不是光说钱的问题,他说的也是人,是朝廷,奸臣当道越来越多的奸臣窃据高位,正臣逐渐减少,朝廷变得昏聩。

钱如此,人也如此。

劣币的产生成本远低于良币,货币的本质也是一种商品,大量低价值的商品充斥着整个世界,就会造成高价值商品被迫退出流通。

物竞天择,强则强,弱者亡,是一种正向淘汰机制;而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是逆向淘汰机制。

放到人这个层次,那就是接受教育丶明事理丶有志向丶有能力的人比例,会越来越少,大明境内满坑满谷的乌合之众。

如此一来,人才,很容易在逆向淘汰机制中被大量淘汰。

人才无法被有效筛选的结果,就是大明逐渐蛮夷化。

这种逆向淘汰机制一旦建立,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不再是否定再否定的螺旋上升,而是一直下降。

比如敢于牺牲的人牺牲在了战场上,胜利的果实就要被不敢牺牲的败类所侵占;

比如廉洁的官员,总是落败,那麽贪腐就会大行其道,中间摇摆的人,自然会加入贪腐的阵营;

类似的事情不仅会发生在朝廷,也发生在所有集体之中。

减少丁亥学制的推行,减少推行普及教育的力度,完全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

姚光启的话到这里其实已经非常危险了,如果一个普遍接受了华夷之辩教育的读书人,就非常容易读出姚光启这些话背后的潜台词。

在同等条件下,劣等族群的繁殖速度,要比文明丶进步丶先进丶优秀的族群更快,所以要减少劣等族群的总体规模。

绕来绕去最终绕回了殷正茂在吕宋干的事儿,他的一切政策,仁政暴政,其实最终指向,都是减丁。

凌云翼丶殷正茂丶曾省吾丶姚光启这些人,和小胡子一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可是选择另外一种方式的话,似乎,又太麻烦了。

姚光启的奏疏,显然不是说服皇帝陛下减少对丁亥学制的推动,他真正想说的是办法是,麻烦且危险的办法。

「啧啧,姚光启这燕国的地图有点长了。」朱翊钧笑着对冯保说道。

图穷匕见,姚光启给了一个看似很好执行的解决办法,但这个办法,根本推行不下去,大明对读书的追捧,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

范远山可以放弃给老丈人的国窖,但是绝不会放弃孩子的教育。

朝廷不推行丁亥学制,但凡是有一点点办法,父母都会想方设法的让孩子读书。

张居正世袭千户,熊廷弼是个放牛娃,徐成楚大脖子病,范远山更是个赘婿,他们都考中了进士。

这不是朱翊钧简单的以个例去以偏概全,大明的确是这样的,松江府之前办的案子,那个专事骗钱的天马书院,都能招满学子。

大明对教育的热忱,是无止尽的,尤其是在物质稍微充分一点,对教育的热忱就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朝廷不推行丁亥学制,民间自然会有更加昂贵的私塾去代替。

权力,从来不会有真空,当朝廷不去做,自然会有人做,并且掌控权力。

姚光启说的第一个办法,根本就不是办法。

大明从皇帝到万民,早就被漫长的历史,烙印上了政治绩效的思想钢印,青天大老爷要有能力有责任,对一切进行兜底丶对一切进行负责,如果做不到,就滚下去,换个能做到的人上去。

朝廷选择停止推行丁亥学制,减少推行普及教育的力度,朱翊钧这个青天大老爷,会在万历维新浩浩荡荡的大势之下,被推下去,哪怕万历维新是朝廷主导的,他朱翊钧是万历维新的主心骨。

政治绩效的思想钢印,就是如此,天命既失,就不要怪群雄蜂起。

「姚一刀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冯保觉得姚光启讲的没问题,要对夷人进行减丁,防止其坐大后,威胁到大明。

朱翊钧有些哑然失笑,笑着问道:「姚一刀?」

「姚光启的绰号,大家都这麽叫他。」冯保回答了这个称呼的来历。

姚一刀即是说他脸上那块疤,更是说明姚光启做事风格,喜欢快刀斩乱麻,比如叫魂案,直接把自己赌了进去,若是真的有叫魂术,就对他施展,最后得了个大功德士的赞誉。

一切经济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口问题。

那麽,解决经济问题的万能灵药是生育,自然会引发一种思考,对生育主体,也就是女子,进行普惠,是不是就可以提高生育了呢?

姚光启认为是也不是,很简单,他前面也讲到了,更加愚昧,生育才会更高,只看生育的话,这法子真的不行。

姚光启列举了唐朝多位公主终身未嫁的故事,把这件事掰开了丶揉碎了讲明白,希望朝廷不要走大唐『闺门失礼』的弯路。

在大唐,尚公主等于娶了个活祖宗。

这从大唐国初就是这样了。

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儿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高阳公主和玄奘徒弟辩机私通,这点丑闻,传遍了天下,房遗爱这帽子戴好,被人笑话了千年。

自那之后,大唐的公主就很难出嫁了。

唐宪宗为自己女儿岐阳公主遴选驸马,所有人的反应是『皆辞疾不应』,等到唐宪宗为广德公主择婿时,发展成了『衣冠多避之』;唐文宗的四个女儿都没能嫁人,出家做了道姑。

皇帝要跟名门望族联姻,而天下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在婚配这件事上,皇室丶名门望族丶普通百姓是一样的。

大唐把这种现象叫做闺门失礼,就是进了家门,骄横专制丶蛮不讲理丶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还觉得理所当然,这些皇帝不能接受丶名门望族不能接受,百姓之家就能接受了?

大明乱来,那大明就要再走一遍闺门失礼这个弯路了。

没必要再走弯路,生产力达不到的时候,搞这些有的没的,只会把大明搞没了。

姚光启写了很多,比如生产资料归属丶生产关系改变等等,这些都是万历维新一直在念的经。

想多生孩子,好办,生产资料再分配,生产关系更公平,分配制度更加合理,让人们对未来饱含希望,就可以做到,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一点点去建设制度,远没有愚民来的直接快速。

很麻烦,也很危险,既得利益者也很难对付,要是那麽容易拿捏,历朝历代的变法,就不会以失败为主了。

念经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很多经,念起来对个人而言,也有些危险,比如阶级论第三卷斗争卷的经,姚光启的身份就暂时念不得。

姚光启除了念经之外,给出的具体办法,非常有意思,他给的办法是:发房子。

姚光启丶王谦丶李乐丶申时行这些出身松江府地面的官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考问题往往更加向物质层面考虑,也就是衣食住行。

申时行丶王谦要用衣食住行对抗权力丶金钱对官僚的异化,用松江棉纺官厂来对抗棉纺行业垄断资本这个庞然大物。

从物质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而不是从心性丶道德等方面去解决问题。

发房子,先在官厂试行,官厂本就是发住宅的,不过发的没什麽太好的章程。

不婚丶新婚不给房,生两个孩子,就给一间房,但关系是租赁,生三个孩子,租赁全免,四个孩子,则将房契交给匠人夫妻。

「发房子。」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眉头一挑,姚光启这显然是邪招。

大明官厂分配官舍,闹出了不少的乱子来,王崇古丶王家屏等工党在各个官厂,营造了不少的万户园,专门发房子住,但是如何分配,一直没什麽太明确的章程。

现在,姚光启给了一个章程,两个孩子的匠户,优先给房,四个孩子,房契到手。

之所以要在官厂推行,其实是为了政策更加平稳的落地。

官厂给官舍,主要目的是奖励生产,对于官厂而言,房子主要是建筑成本,这东西在当下也不是特别昂贵,一间小院,建筑成本也就三银不到。

姚光启给这个办法,理由也非常简单,要把福利给到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而不是那一群不事生产,只想要侵吞公利的败类。

愿意做多个孩子的父母,是一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的表现。

朱翊钧忽然想到了魏国公徐邦瑞,提议给京营丶水师军兵妻室月粮。

这个月粮分了四个等级,有媳妇的一个等级,有两个丶三个丶四个孩子的各一个等级,有媳妇一个月一钱银,四个孩子月给四钱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