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54章 「蹭一下星途的热度」(1 / 2)

加入书签

第1054章 「蹭一下星途的热度」

「这下好了,以后咱们也不用再靠着老外的供应了。」

一枚小小的晶片,难住了多少产业,现代贸易竞争当中,几乎所有的产业矛盾都来自于晶片的供应问题。

一辆智能汽车身上,差不多需要1200颗左右的晶片,汽车越是智能化,对于晶片的依赖越是严重,仅仅只是从成本角度考虑,国产化的替代就非常有必要。

晶片的供应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国产化若是还不能有所突破,又必将被国际厂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只是流片成功,真正的量产还早呢,不过有个希望总是好的。」

舒服哥嘴上说得谦虚,但是眉宇间却是掩饰不住的得意,吉利科技旗下的晶能微电子自主研发的车规级IGBT晶片流片成功,这是一款相对高端的晶片,填补了国内高端晶片的空白,技术突破也降低了对外的依赖。

吃瓜群众最喜欢调侃的是吉利摸着BYD过河,但调侃归调侃,这种方式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经营模式,吉利自打把极克打出名气之后,进步神速。

同BYD一样,吉利在自研晶片方向选择的方向也是IGBT,而尉来选择的方向则是MCU,两者的区别简单来形容的话,就是IGBT相当于汽车的肌肉,而MCU则相当于汽车的大脑。

两者不存在哪个更重要,主要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而已,尉来选择MCU一方面是基于国民技术在MCU方向有着不错的技术储备,另外在算力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

「没事儿,流片成功了就不远了,到时候咱们两家可以在供应商上形成一定的互补。」

头部汽车厂商都有自己的产业链,如果有核心的供应优势,那就可以在产业链上形成对其他车企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例如说BYD与尉来的电池,还有晶片荒时的BYD半导体。

按照正常的供应节奏,零部件厂商也是需要其他厂商的订单,但当供应链发生变化的时候,那事情就不一样了。

吉利之前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没有太大的优势,车子销量也不怎麽样,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话语权有限,发展别的零部件产业,又有些晚了,因此选择在晶片技术上做技术突破。

说起来吉利在晶片方面的布局相当之多,除了晶能微之外,还有通过子公司合股的芯擎科技,另外与地平线签订了战略联盟,今年年初还与积塔半导体签订了CIDM晶片联盟。

这个CIDM简单来说,就是与积塔半导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汽车电子共享垂直整合制造,另外还通过芯粤能布局SIC产能,

「说起来,你小子这些年对半导体的布局也不少啊。」

舒服哥的办公室里,二人泡着茶闲聊,气氛很轻松,完全没有打价格战时的场面,二者是聊聊接下来的合作,吉利今年会主推新能源汽车。

在电池,晶片等等核心的供应问题上,都需要跟尉来有更多的合作,另外吉利的车机系统也是一个问题,没有了魅族,研究院又被小米挖了太多的,吉利在车机系统方面也比较滞后。

除了跟尉来谈合作之外,吉利也跟菊花在接触,这事儿倒也不是什麽新鲜事儿,BYD在车机以及智能系统方面也弱了一点,因此跟菊花也有合作,部分车型也会用上菊花的ADS智能系统。

舒服哥邀请檀锦程来参观他们晶片的流片,就是想谈谈这方面的合作,吉利一直在优化自己的车机系统,不过像BYD一样,部分车型用上别家的车机系统也不是不行。

「可惜还是晚了一些,但是如果太早的布局的话,以我当初的财力,那就干不了汽车了。」

与吉利一样,尉来在晶片方面的布局也不少,方式差不多也是按照自研,投资入股加上供应链的模式,改名后的尉来半导体,地平线,加上其他的一些供应链辅助。

吉利的晶片流片成功,投产也是迟早的事儿,尉来希望提前锁定一部分产能,另外吉利在晶片方面有这麽多的布局,尉来也需要这麽一个合作夥伴。

比起BYD有些封闭的产业链,与吉利合作能够减少一些威胁;当然,主要是吉利身上有太多的弱点,以资本整合模式整合起来的吉利,目前来看十分的松散。

拿智能车机系统来说吧,吉利内部有好至少三个团队,这三个团队各干各的,而最为离谱的是这几个团队之间数据都不互通,在资源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浪费。

这事儿尉来当年也干过,当时尉来内部有一个团队,地平线那边也有一个团队,后来收购魅族之后同样也成立了一个团队,甚至于在橙子科技那边也有一个团队。

搞了一段时间之后,檀锦程发现这麽干不是个事儿,效率太低了,于是把几个团队整合成一个团队,同时也对公司供应链进行了改组,之后效率就高了很多,也有了不少突破。

企业大了,运营与资源调和,成了一件头疼的事儿,吉利现在差不多也是在走尉来之前的老路子,这事儿檀锦程也不好明说,反正等他们感觉这种模式不行的话,就会调整过来。

另外,各团队分开,其实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虽然分摊了资源,但是团队之间的竞争也是一种正向反馈,如果给团队多一点时间,可能几个团队之间都能取得不错的突破。

可惜,就像是尉来之前布局半导体晶片一样,时间是最大的竞争对手。

「确实是这样,时间是咱们最大的敌人。」

舒服哥也是很感慨,檀锦程发家的模式基本与他差不多,他是从做摩托车开始的,而檀锦程是从做电瓶车开始的,两者起步差不多。

他也不认为檀锦程的成功是侥幸,国内民营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几个时间节点,一个就是2000年入世前后几年,吉利,奇瑞,BYD与长城等公司都是在这一阶段快速发展起来的。

第二个时间节点就是在2008年前后,经济的快速腾飞,在这一阶段时间也出现了很多民营汽车品牌,发众肽,利帆等等都是这一时间段快速做大做强的。

尉来也是在这一时间段成立的,第三个时间节点就是2015年前后,三个时间节点当中,想要做成功都不容易,但总有那麽几家企业脱颖而出。

但不管怎麽说,越是往后越是困难,尉来能够在2008年前后的时间节点抓住机遇,快速成长,困难程度不比他们当初难,三个时间节点,真要说起来,2008年前年是最难的。

2000年入世前后,那时候的市场近乎于空白,但凡只要有点产品力的,都不愁卖,哪怕是车子质量再差都有市场,在一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市场,其实生意是不难做的。

但是2008年前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时社会环境与消费场景的碰撞相当激烈,国产品牌其实是相当困难的,而2015年前后,虽然环境同样困难很多,但因为有资本的支持,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

这也是为什麽2008年前后,脱颖而出的车企是国产品牌当中最少的。

「吉利打算把尉来的车机系统用在哪一款车型上?」

吉利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动作极大,中高端混动市场的银河系列,微型车市场上的几何系列,已经打出名气的极克系列,另外还有领克系列要发布。

除了这四大系列之外,吉利还在换电赛道上有睿蓝系列,混合动力,纯电,换电三大赛道同时发力,吉利把这一年的新能源计划定义为「蓝色计划」。

虽然吉利对外公布的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只有15万辆,但是檀锦程知道,吉利的野心远不止如此,五大系列,三种供能模式的了车型,一年只卖15万辆,那乾脆就别玩了。

而且如果真的只有15万辆的销量预期,根本就没有必要找尉来谈所谓的车机合作。

舒服哥笑道:「打算用在银河纯电系列上,具体的话是今年下半年上市的E8,怎麽样?」

选择菊花还是尉来,其实吉利也考虑了很久,双方在车机系统方面都很优秀,但几经考虑吉利还是选择了尉来的车机,一方面尉来的车机在纯电方面得到了验证,但是菊花的在纯电方面还没有得到验证。

另一方面,尉来也相对开放一些,合作起来他们能够学到点东西,而菊花的话,对待合作商的方式更加的严苛,再者就是沟通成本方面,也要低上很多。

「银河E8啊,可以。」

檀锦程沉吟了片刻之后,点头应道。

银河系列的定价,大部分都是20万元以下的,说的是主打中高端市场,但看车型以及定位来说,对标的其实就是秦系列以及星途系列的市场。

10万元至20万元区间的市场,永远是竞争最激烈的。

再说了,吉利这样的企业,肯定是要拥有自己的车机系统,且是必须拥有了,哪怕再烂,其他的只能是辅助,且不会应用于高端车型身上,不然企业的灵魂就没了。

「你跟老王已经把燃油车打得找不着北了,我们也跟着喝点汤,你可不要不答应啊。」

尉来开启的价格战,让超过40个品牌卷入其中,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行业历史地位,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纵观国内汽车史,这一次的价格战都堪称历史第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