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钢铁产业的投资(2 / 2)
魏泽涛回道:「湾湾那边的钢铁厂,年产150万吨钢铁,总投资12亿美元,包含炼焦丶烧结丶高炉丶转炉丶轧钢;
我的想法是,我们先投资一个年产30万吨的钢厂,按比例来看需要2.4亿美元;
不过正因为高雄市那边有完善的钢铁厂,所以前期的很多产业我们可以不做,比如我们可以开始只做轧钢,原材料从湾湾钢厂买就行了,等这个工厂有盈利了,我们再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动不动就是上亿美元,真的是」杨文东无奈的摇摇头;
重工业的投资实在是太巨大了,大到连今天的他都有些觉得受不了,这上亿美元的资金,如果投在香港地产市场,未来几十年就能变成几十亿甚至百亿。
魏泽涛接着说道:「杨生,看起来是上亿美元,但按照我的规划,第一期只需要6000万美元,而且大部分资金也是可以走银行的,所以起始资金,我们长兴实业的货柜分公司就能自己搞定;
虽然投资很大,可从长远考虑,如果想在货柜行业做大做强,建自己的钢厂也是必须的,不然大部分利润都被钢厂赚走了,而且全球其他地方,很多钢厂也自己做货柜了,这个技术含量并不高,与他们这些产业链完善的竞争,我们这边没有优势啊。」
货柜的技术含量其实不低,但对于一家大型钢铁厂来说,想做并不难。
杨文东想了想,问道:「嗯,你说的也有道理,这该投资还是要投资的。」
产业链的完善,是长期运营的根本,前世很多企业能够存活几十年甚至百年,就是因为从早期有了一点成绩后,就开始开拓前端产业链。
如果自己是造汽车的,那搞定三大件就行了,不会参与什麽钢铁业,但货柜产业,核心供应就是钢材,在这个钢材昂贵的时代,全部依赖采购还需要进口,那的确不太行,等以后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必然很危险。
魏泽涛笑道:「我已经做好投资预算了,等会杨生可以去您办公室看一看。」
「嗯,行。」杨文东又问道:「那你有没有考虑过其他因素,华美建交之后,湾湾那边可是有点.」
华美建交之后,全球多个国家与内地建交,而与内地建交的代价,自然就是
现在这个时候还没什麽大问题,但等内地改开之后,香港这边的商业与娱乐业就成为两边争夺的重点了。
魏泽涛回道:「考虑过,所以我准备再拉拢一些美国资本进来,比如您的朋友巴菲特,哪怕只有一点美国资本,或者欧洲资本,那就应该安全多了。」
「巴菲特的确可以,但既然引入美国资本了,为何不考虑引入美国钢铁产业的资本,这样还能获得一些技术,不更好吗?」杨文东反问道。
这个时代美国的钢铁企业还是很强的,虽然被日本吊打且还需要美国政府出台保护政策,但那也是因为小日本的卷,导致成本低,容易抢走市场,就技术来说,美国钢铁还是很厉害的。
魏泽涛道:「这我也想过,可是我不认识美国的钢铁厂,而且引入这种股东,我怕对方会反客为主,这样就麻烦了。」
「美国钢厂?我好像还也不认识,这样吧,我晚上会电话巴菲特,他应该认识,让他从中间做个介绍。」杨文东思考片刻后道:「反客为主的事不用担心,我们给一点股份就行了,顺便也能买点技术。」
「或者他们有一些不是很旧的二手设备,只要能用就行,这样也能降低我们的成本。」魏泽涛突然说道;
他也知道这个投资太大了,老板都有些犹豫,用二手的也不是不行,只要能够造出钢材就行;
只要未来证实这个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那再购买新设备也不是问题。
杨文东笑了笑道:「行吧,都这样了,那就试试吧,你也让林尤沺在美国打听一下,看看有没有类似机会。」
重工业的投资,一般都是国家资本参与的,私人资本很少有愿意的,比如新加坡,就在去年成立了淡马锡,由国家控股,然后投资一些基础重工业,这也是未来新加坡能够保住自己工业的核心因素。
可惜,这个是完全独资的,杨文东也插不了手,要不然能投资一点也好。
以自己的财力,投资少数自己需求的重工业,倒也没问题,虽然性价比肯定不如地产金融,可自己想在工业领域做大做强,这也是必须的。
一方面自己的货柜产业可以说是绝对依赖于钢材,跟拉杆箱依赖于塑料一样,另外一方面,自己以后规模大了,家电产业甚至未来自己规划的汽车产业,也是需要大量钢材的;
在这个钢材昂贵的时代,需求量太高,那本身自己就是市场,也就可以维持一个小钢厂需求订单了,只要有了这样的一个开始,便可以逐步发展,而只要有良性循环,那甚至都不需要自己垫付多少资金,银行可以付出大部分;
如此一来,也就不会影响自己在地产金融或者其他方面的投资了。
唯一可惜的是,未来国内改开后,对钢铁产业的控制非常严格,外资没办法参与,虽然港资特殊一点,但他也不能绝对将全部鸡蛋放入这个笼子里,且从时间方面来说,自己公司现在就需要,改开前期又不可能大投资,那现在在湾湾小试身手,也不是太大问题。
PS:求月票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