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创业未半,中道花光预算(1 / 2)
第353章 创业未半,中道花光预算
早在赵俣登基之初,赵侯就明白,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皇帝个人的钱和国家的钱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可不是细枝末节的区别,而是皇帝做事的根本。
历史上明朝的皇帝,常被「内库没钱丶国库也缺钱」困住:洪武年间虽设了内承运库存皇帝的私钱,但后来常以「国家用度不够」为由挪用,到万历朝想收矿税补内库,反而引发民变;崇祯帝让大臣捐款充军饷,结果「内库空丶国库也空」,最后国家都亡了。
这都是因为皇帝没固定的私人产业,但凡有个人开销或紧急事情,都得靠户部拨款,既受大臣「节约用度丶体恤百姓」的劝谏约束,也难办灵活的事。
再看历史上的清朝,自从满清入关后就设了「内务府」专门管皇帝的私产。其来源很广:京郊皇家庄园的年收入丶盐务部门的孝敬丶关税的盈馀,甚至粤海关采购的外国货变卖的钱,都不进户部,直接供皇宫用。
所以,乾隆修圆明园丶建承德离宫,虽花了很多钱,却不用动户部的正经款项;慈禧修颐和园时,虽也挪过海军经费,但内务府管的当铺丶商号常年有收入,已够其日常大额开销。
因为有私钱做基础,清朝的皇帝做事就少了「动用国库」的名分束缚,既能从容办祭祀丶赏赐这类私事,紧急时还能用私钱补国家用度。
比如康熙平定三藩时,就从内务府拨了三百万两白银充军,这既显了皇帝和国家共进退的态度,又不用让户部加征赋税,百姓也没意见。
赵熟悉这些历史,自然懂这里的关键,
在赵候以前,大宋虽有「内藏库」存多馀的钱,但这大多是三司划拨的,其实还是国库分出来的,不算皇帝自己的固定产业。
所以赵候刚登基不久,就筹备起自己的小金库了。
不。
应该说,赵侯登基前,就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小金库了。
最初的时候,赵靠卖玻璃和香皂,在登基之前,就赞下了不少钱。
等到赵侯登基以后,就自己打造海船,派人前去做海上贸易,成为大宋最大的海商,贩卖瓷器丶玻璃丶香皂丶丝绸丶棉布丶纺织品丶茶叶丶钟表丶自行车丶罐头丶火柴丶白糖丶白酒丶醋丶精盐等,回来时,再从海外带回来金银丶香料丶象牙丶犀角丶真珠丶美玉丶珊瑚丶玛瑙丶琉璃丶花犀丶瑁之属,每年单单是靠海上贸易,赵侯都能赚数千万。
同时,赵侯大搞反腐抄家。
这抄家所得,跟清朝一样,全都是直接进入赵侯的小金库。
除此之外,大宋灭青唐丶灭西夏丶灭辽国时,赵侯都得到了大量的财富。
还有,赵侯派宋江去杀士绅的时候,也是疯狂积累财富。
关键,在工业革命初期,赵侯让叶诗韵丶黄经臣等人建了大量的工厂,大型造船厂丶机械局丶
造铁厂丶纺织厂丶轴承厂丶面粉厂丶罐头厂丶火柴厂丶肥皂厂丶自行车厂丶人力车厂丶钟表厂等等数之不尽的工厂,这些也为赵个人赚到了大量的财富。
最关键的是,随着火车的诞生,赵建了大宋的第一条铁路,也就是从江南到燕京再到云地的铁路,创办了铁路局,现在也开始为赵侯盈利了。
还有,赵侯派人在云地建了大量的煤矿,开始利用火车往燕云地区丶河北丶山东丶河南等地卖煤。
「柴米油盐」,柴为何排第一?
因为柴是古代真正的「战略物资」。衙门发俸禄用柴,百姓做饭用柴,冶铁造兵器更要用柴。
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冬天,严寒要比饥饿还要难熬,
冻死骨背后也是穷人连取暖的柴火都抢不到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山林多被权贵垄断,普通人砍棵树很可能断腿,甚至丧命。
这个时代的柴火,不仅仅是用来取暖丶做饭的,它还关乎武器制作和船只制造,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以唐代为例,宫廷用炭需从西凉进口「瑞炭」,每块价值连城;而百姓只能烧秸秆丶茅草,甚至拆门板当燃料。
更残酷的是,多数人连取暖的柴火都没有,一场大雪就能让一个地区冻死几百人,数千人,百姓甚至只能拆屋取木烧火。
而且,这个时代连「可持续」的概念都不存在,柴火需求催生的是掠夺式开发。
所谓「绿水青山」,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想像一一泰山古画中光秃的山脊,才是这个时代山林真实的写照。
这麽说吧,这个时代并非「树比人多」,而是「人抢树活」。
冬天,穷苦人挨不过去,结局就是死。
在赵侯登基以前,布匹都相当于硬通货,普通人能得到一件衣服,那真就是家当,甚至在贫苦百姓家里,一件衣服能往下传三代,你穿了,你出门,其他人就出不去了,底层百姓几乎没有棉衣和棉被,甚至连棉花长什麽样都不知道。
直到赵登基以后,重用袁倾城,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进而使得大量的土地可以空出来,
接着,在赵侯的半引导丶半强迫下,全国范围内大量种植棉花,棉花才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百姓家里终于有了棉衣丶棉被,冻死的情况大大减轻了。
然而,即便是有了棉衣丶棉被,寒冬时没有充足的取暖之物,百姓依旧难逃煎熬,甚至是难逃死亡。
棉衣丶棉被的御寒原理,在于其纤维或棉絮间储存的空气一一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减少人体热量向外界散失,相当于给身体加了一层「隔热屏障」。
但棉衣丶棉被本身不能产生热量,若外界温度低到一定程度,人体自身产生的热量被持续夺走,仅靠棉衣丶棉被的隔热作用便难以支撑。
若气温降至零下十几度,即便穿着棉衣裹着厚棉被,若屋内无取暖之物,也很快就会被寒气浸透,人体热量持续流失,先是手脚冻僵,久之便觉浑身发冷,甚至有冻裂之虞。
这就是为何即便有棉衣丶棉被,缺了柴薪丶煤炭等取暖之物时,百姓仍就难以熬过寒冬一一棉衣棉被是「守」,取暖之物才是「补」,缺一不可。
赵侯从云地采煤,再用火车运到燕云丶河北丶山东丶河东丶河南等地售卖,恰是瞅准了这层关键。
云地煤矿储量丰沛,煤层浅易开采,再辅以大宋已有机械设备,煤矿的产量非常可观,其成本远低于山林伐木一一毕竟伐木需入深山,还得防备猛兽丶应对官府禁令,而采煤只需在地面凿坑,
人力耗费少了八九成。
火车更是省力,一列火车所载煤炭,抵得上数十艘漕船丶数百辆牛车,且昼夜可行,冬日里也不受河道冰封影响,运到各地的成本比传统柴薪贩运低了一半都不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