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创业未半,中道花光预算(2 / 2)
此前柴薪被权贵豪强垄断,一斤木炭能卖数十文,寻常百姓只能买些碎柴,如今煤炭价格仅为木炭的三成左右,且燃烧时火力更旺,一块煤炭能抵两块木炭烧得久,百姓自然愿买煤炭。
再加上,早前赵下旨推行的沼气池,也能解决一部分柴薪的问题。
柴薪价格被迫下跌,豪强们再想靠垄断柴薪牟利,便难如登天,
而赵这边,虽定价低,可销量却大得惊人一一仅河北一省冬日里,每日便能卖出上万石煤炭,算下来每石煤炭能赚十文钱,冬日三四个月便能赚近百万。燕云丶山东丶河南等地皆是如此,加起来便是一笔巨额收入,尽数归入内库,成了赵行事的底气。
而且,赵侯此举,实为一举三得:百姓得了便宜取暖之物,寒冬里少了冻毙之虞;柴薪价格回落,豪强势力被削弱;内库则因煤炭售卖源源不断添了进项,无需再仰仗户部拨款。
赵侯当初决意采煤运煤,除了发展工业革命,原就是看准了「民生」与「私产」的关联。
让百姓过得安稳,自己的小金库方能立得稳固。
这道理,与赵侯搞海上贸易丶办工厂如出一辙,皆是从根本上筑牢帝王行事的根基。
类似赚钱的营生,赵候还有很多。
比如,袁倾城的农业基地,每年都能给赵侯带来一两百万的收入。
比如,叶诗韵给赵侯搞的彩票独营,更是每年都能给赵侯带来两三百万的稳定收入。
再比如,海外的各个据点的酒楼丶妓院丶赌坊,也都能给赵侯带来巨大的收入。
这些事都不通过中书省和三司,悄悄建起了独立于国库的「皇帝私人财源」。
赵候知道,只有手握不受外朝制约的钱,才能在朝堂争斗丶边境调度,甚至是推行的新政里,
有从容周转的馀地。
那有人可能想问了,赵候拿走了这麽多赚钱的项目,朝廷的财政收入怎麽办?
好办。
首先,要明确的是,赵拿走的部分,没有一样是从朝廷拿走的,更没有从百姓那里额外收取任何赋税,而全是他自己创造的财富。
还有就是,赵候不仅给自己谋福利,他也给朝廷的财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赵侯将土地税从土绅集团手上掌回来了,这就解决了很大一块财政问题,
第二个贡献是,赵候大力推广商业和商税,尤为重要的是,赵侯带头遵守商税。赵侯手上的所有项目,都足额地给朝廷缴纳商税,这使得他成了给朝廷缴纳税收最多的人,甚至可以说,朝廷差不多有三四成的商税都是赵侯缴纳的。
这也是很少有人敢公开遣责赵候与民争利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贡献是,赵侯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又大力拓疆海域,使得大宋的国际贸易极为频繁,进而使得大宋的关税收入暴涨。
就这三块财政收入,就让大宋朝廷的财政使不了丶用不尽。
更何况,蔡京一直在搞的盐丶铁丶茶丶酒丶醋专卖,以及卖僧道度丶改革钱币等等,也为大宋朝廷积累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这就使得大宋的国库当中,前所未有的富有,哪怕赵登基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仗。
当然,这也是因为,开战后,赵也会从自己的内库中拿出一些钱来充军,彰显自己和国家共进退的态度。
总之,经过赵十七八年的治理,不论是他本人,还是朝廷,都前所未有的富有。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侯才敢一边跟金国和高丽开战,一边大搞工业革命,一边开启大航海时代。
不想,即便有钱如赵,竟然也有被告之自己快没钱了的一天。
赵误刚听见叶诗韵说自己「创业未半丶中道花光预算」时,赵误都以为自己听错了,他有些难以置信地问:「朕那麽多钱都快花光了?!」
叶诗韵听言,不紧不慢地给赵误算帐:
免税。
打仗。
养妃嫔。
养儿子。
创建铁路局,修铁路。
修建北京城丶修建紫禁城。
探索南洋,寻找新大陆。
以及现在的大力支持自己的一众儿子去南洋丶去皇子大陆开疆拓土。
等等等等等等这不算不知道,一算,赵自己都暗暗咋舌。
别的先不说,仅一艘宝船的造价就高达十万。
赵侯派出一个儿子,仅为他组建一支船队,就得花费几百万,再加上人员丶物资,可不就花钱如流水嘛。
这也就难怪,叶诗韵会来找赵侯,提醒赵要反覆利用自己的一众儿子手上的船队,并且要尽量从他们的「封地」掠夺一些资源回来,不然,有钱如自己,也扛不住这麽消耗。
赵误是个听劝的。
当即就表示,暂停派遣自己的儿子前往南洋和皇子大陆,并派人去南洋和皇子大陆下旨,让赵修等人各留下一些使用的船只,其馀船只装满当地的物资送回大宋,等他们的船队回来,再继续往南洋和皇子大陆派遣自己的儿子。
此旨下了之后,赵侯将叶诗韵抱过来,放在自己的腿上,然后边亲吻她丶边问她:「爱妃,你看,可还有赚钱之法,我感觉这钱不够花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