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凯旋,巨大收获(2 / 2)
这也是一个首创之举。
老实说,童贯此举虽然有些无耻,但从政治角度上来看,这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此举不仅向漠北草原各部宣告大宋对漠北的主权,更将中原王朝的影响力重新延伸至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为后续大宋在漠北推行「支点-藩屏」体系筑牢象徵根基。
而岳飞所率宋军在此次行动中展现的威力,也让草原各部彻底打消了反叛之心,狼居胥山的封禅石碑,自此成为大宋北疆稳定的标志,见证着漠北与中原之间新的历史。
封狼居胥过后,童贯丶岳飞等人又在可敦城待了几个月,等到来年沿途不会缺少战马丶牛羊骆骡驴的青草之后,才返回大宋。
为了保证不出现意外,童贯丶岳飞等人还从可敦城这里招募了一万蕃骑,另外,投降大宋的各个部落,也都派人跟随童贯丶岳飞返回大宋,准备接受赵侯的封赏。
暮春时节的漠北草原,青草初萌,童贯丶岳飞率领返程大军,裹挟看二十一万匹战马与百万头牲畜,自可敦城缓缓南行。
队伍绵延数十里,除宋军主力外,归降部落的朝贡队伍夹杂其间,驼铃与马蹄声交织,成为漠北草原上独特的迁徙图景。
返程途中,得知宋军押运了二十多方匹好马,上百方牲畜,几个游牧部落因题这些牲畜,曾数次试图劫掠。
岳飞果断派军队列阵迎击,凭藉宋军严明的阵型与精良的装备,大多数游牧部落都被吓跑了,当然,也有饿红眼了的游牧部落想要拼死一搏,但结果都是被宋军给击败。
行至漠南与大宋边境交汇处,变故陡生。
塔塔尔部听闻宋军携海量牲畜返程,出动七万骑兵,自两翼包抄而来,意图夺取这些战马与牲畜。
塔塔尔部活动在漠南与漠北交界的过渡地带,这里气候乾旱且草场贫瘠,难以支撑大规模游牧业发展。为维持部族存续,他们摒弃草原传统的「互市交易」,长期以劫掠为生-
他们不仅抢夺周边弱小部落的牲畜丶人口,甚至在中原王朝与草原部落的商道上设伏,劫掠丝绸丶茶叶等物资,商队与零散牧民皆为其目标,「抢无可抢便掠,掠无可掠便走」成为该部族的常态。
从部族信誉来看,塔塔尔部毫无盟约意识。他们曾多次在与其他部落结盟对抗强敌时,为利益背叛盟友;当中原王朝对其进行安抚丶赏赐时,一旦发现宋军或商队防御薄弱,便即刻撕毁约定发动突袭。
此前宋军北征时,塔塔尔部曾假意归降,却暗中观察宋军动向,待其携带大量牲畜返程丶兵力分散之际,集结七万骑兵发动突袭,完全无视草原部族「不袭归师」的潜规则,这进一步坐实了其「草原强盗」之名。
此外,塔塔尔部的劫掠并非单纯为生存,更带有「投机性」。他们专挑势力真空期或目标防御薄弱时下手,一旦遭遇强敌便迅速溃逃,从不正面硬抗,既无草原部族的尚武精神,也无中原王朝的信义观念,是名副其实的「草原之患」。
见宋军此次收复如此丰厚,塔塔尔部上下都被贪婪蒙蔽了双眼,想要吃下这笔巨大的财富。
好吧,如果塔塔尔部真能劫掠了这二十多方匹好马丶上百方牲畜,其部实力绝对能迅速膨胀,或许让他们统一草原也不一定。
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这也就难怪,塔塔尔部敢火中取栗了。
岳飞当机立断,请童贯亲率西军保护好马和牲畜,他率领本部人马以及那一万蕃骑迎敌。
岳飞令本部将士摆出空心阵,同时派快马向大宋边境求援。
塔塔尔部骑兵轮蕃冲击,宋军则凭藉新型李琳顽强抵抗。
双方激战半日,塔塔尔部始终破不了宋军的空心阵。
同时,那一万多蕃骑始终在四周游走,等待着岳飞下令让他们进行攻击。
关键,宋军中还有两万多精锐骑兵没有参战。
见此,塔塔尔部哪还能不知道,他们踢到铁板了?
就在塔塔尔部想退,又不甘心放弃这块大肥肉之际,远处尘烟弥漫,张俊丶刘光世丶
折可求等宋将率领五万轻骑兵疾驰而至。
增援而来的宋骑分三路迁回,直插塔塔尔部侧翼,燎亮的号角声与战马嘶鸣响彻草原。
塔塔尔部的可汗见此,担心被宋军合围,只得下令撤军,七万游牧骑兵仓皇后撤,狼狐遁入漠北深处。
经此一役,返程大军再无阻碍。
数日后,童贯丶岳飞率领所有战利品,抵达大宋边境重镇。
城楼上的宋军望见绵延的牲畜与归降部落的队伍,纷纷欢呼呐喊。
又过了几日,大军越过长城,进入关内。
百姓夹道相迎,看着满载而归的大军与牲畜,无不惊叹大宋此次漠北大捷的丰硕成果,以及感慨大宋的强大。
童贯丶岳飞等人将归降部落首领安置妥当,即刻派人快马进京,向赵侯禀报漠北战绩与凯旋事宜,并请求朝廷派兵部和户部官吏前来接收战利品。
一场属于大宋的漠北荣光,自此正式载入史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