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5章 北方开关(4k)(2 / 2)

加入书签

苏泽看向垂头丧气的涂泽民说道:

「涂抚台,我非科道也不是吏部官,无法帮你求官。」

涂泽民的脸色更难看了,苏泽又说道:

「我准备上书陈开海事,涂抚台愿意附署吗?」

涂泽民惊讶的看着苏泽。

苏泽说道:

「我要上书陛下,请在北方也开港通商!」

涂泽民满脸惊讶的看着苏泽,花厅中的徐渭也惊讶了。

徐渭的脸色一变,看向苏泽问道:

「东翁是要和倭国重开贡市?」

涂泽民倒吸一口气。

朝堂选择在月港开关,自然是因为福建这个地方有和南洋通商的传统,这里的地理位置适合与南洋做生意。

但是北方开港,贸易对象是谁?

朝鲜?

朝鲜一穷二白,都快要到京师讨饭了,大明才懒得和他们贡市。

那就只有倭国了。

作为参与过抗倭战争的徐渭,显然有些难以接受。

苏泽看向涂泽民问道:

「涂抚台,月港开关后,和倭国的贸易禁绝了吗?」

涂泽民先是点点头,最后还是摇头。

他叹息一声说道:「这又如何能禁绝啊,这些倭国商人打了琉球的旗号,照样进出月港,听说还有商人将货物运输到琉球,再转运回倭岛的,这茫茫大海,如何能禁绝。」

隆庆开关的第一条就是禁倭贸,但实际上根本就禁不住。

苏泽知道,在这个时代,倭国的石见银山正在产出大量的白银,也正是大量的白银产出,才支撑了所谓倭国的「战国时代」。

倭国需要这些白银来购买武器丶粮食丶珍宝和艺术品,他们将一部分转口贸易给西方人,换取他们的火枪和火炮。

这些白银也支撑了倭国战国时期上层大名的奢侈品需求。

而另一面,大明的商人也需要将手里的货物换成珍贵的白银。

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只是朝廷的禁令,根本无法阻止两边的贸易。

徐渭的脸色有些难看,他说道:

「当年胡部堂就曾经上书,言倭国可能侵占琉球,没想到一语成谶。」

苏泽说道:「其实涂抚台也知道,海贸如同治水,堵不如疏,如今倭乱已经平息,既然双方的边贸难以禁绝,还不如将这些贸易掌握在朝廷手里。」

徐渭的脸色还是有些难看,他是浙江人,家乡被倭寇摧残过,亲身参与过抗倭战争,对倭寇恨之入骨。

如今苏泽提议要在北方开关,和倭寇重新通商,徐渭自然心里有疙瘩。

苏泽又看向了涂泽民,眼看着这位曾经力主开关互市的首倡者,脸上也有犹豫的神色,就知道自己提议在北方开关,面临的何其大的阻力。

但是阻力大,北方开关却是苏泽计划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苏泽深吸一口气,自己这一套计划,如果连眼前的两人都说不了,就算是用系统强行通过,也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下去。

所以苏泽决定从说服眼前两人开始。

苏泽吸了一口气,却没有讲开放海禁,而是从赋税开始说道:

「涂抚台,您曾在福建地方任职,可知当今税法之弊?」

涂泽民皱着眉头,他是三甲进士出身,是一步步从基层县令升迁上去,所以对地方政务十分的了解。

苏泽所说的税法之弊,涂泽民自然是清楚的。

历史学爱好者都知道,历史学有三大巨坑,分别是宋之官制,清之军制,以及大明财政。

宋代的官制不必说了,原本就复杂无比的宋代官制,迭加上元丰改制后的新官制度,两宋官制堪称灾难。

有时候看着三四行的官职,都不知道到底说了几个人。

清代兵制也是如此,从部落奴兵制,一直到清末近代兵制,清代兵制可以说是浓缩了两千年兵制之大成,也是复杂无比。

而大明财政,就是一个祖传的屎山代码了。

简单的说,朱元璋设计的财税制度,就是以实物税收为基础,完全没有设计财政冗馀,动不动就要破产的烂摊子。

大明的执政者,为了维持这个烂摊子,做出了无数的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涂泽民自然是明白税法之弊的,他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

「太祖仁厚,本朝所征田赋为历朝最低。但本色虽少,加征却过重,劳役有重于赋税,而民力愈疲。」

苏泽连连点头,但是徐渭却有些茫然。

苏泽也知道,人都不是全才,徐渭帮着胡宗宪筹谋抗倭,做的都是一些军事和谋略上的事情,但是他本人对于财税这种基础的政务却不太了解。

也是,徐渭自己就多次破产,胡宗宪也不会让他管理财政的。

涂泽民专门解释了一下说道:

「就拿福建武夷山的贡茶来说吧,其实朝廷每年需要的贡茶并不多,总共也就五百斤左右,这五百斤茶就是『本色』。」

「但是这五百斤,是要将茶押送到京师后解送给内承运库的数字,官府要求茶农将这些茶叶送到京师,徐先生猜猜,这一路上消耗几何?」

徐渭问道:「一千斤?」

涂泽民摇头说道:

「五千斤都不够。」

徐渭失声。

涂泽民说道:

「茶叶本来就是容易受潮的物件,运送到京师还要内承运库的太监检查合格,才算是解送入库。」

「就算是负责检查的太监完全秉公,五千斤运到了京师,也只能有五百斤合格。」

「武夷山贡茶,这就是福建一大心病,每年都有大量武夷山茶农弃产逃亡,这些年尤甚。」

徐渭想起来,自己为胡宗宪筹备军事的时候,每次提出那些耗资巨大的反击计划的时候,胡宗宪脸上的肉疼表情。

徐渭也想起胡宗宪为了筹谋抗倭,四处筹钱时候的样子。

在抗倭同时,还要贿赂严嵩一党,又要顾及东南百姓,这份压力想想都觉得沉重。

苏泽说道:

「所以苏某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改本色徵税为折色征银,就能让百姓免于差役之苦。」

徐渭连连点头,这下子连涂泽民也点头。

可是苏泽说这些,又和在北方开关通商有什麽关系呢?

涂泽民疑惑的看向苏泽。

苏泽说道:

「此法用于东南等钱银通行的地方自然没问题,但用于北方就要出大问题了。」

涂泽民立刻明白了苏泽的意思,他反问道:

「可是因为北方银钱不通?」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