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4章 吴淞铁路协商之议(1 / 2)

加入书签

第354章 吴淞铁路协商之议

苏泽被请到了内阁会客偏厅。

「南京送来的请愿书?江南士绅请修吴淞铁路?」

让京师朝廷没有想到的是,北方各地都还在为了铁路纠结踟蹰的时候,江南竟然跳出来请修铁路。

这条铁路的路程比房山铁路还要短,就是从松江府城到松江府的港口吴淞口,全程大概只有房山铁路的一半。

江南士绅请修吴淞铁路的原因也很简单,松江府是江南丝绢棉布的集散中心,但是从松江府到吴淞口海运出港,这段五十里的路上运输拥挤淤塞,严重影响了丝绢棉布出口的效率。

所以从房山铁路开始兴建的时候,江南士绅就开始关注,在得到了的房山铁路的具体运营情况后,江南士绅也提出兴建铁路。

甚至不仅仅是兴建,这份应天巡抚衙门送来的请愿书中,就连资金都已经募集好了,江南士绅已经承诺认购十万银元,建设这条铁路。

甚至这份请愿书,连铁路道路勘探都做好了,从松江府城到吴淞口,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唯一的难点就是有几条小河需要跨越。

苏泽看完只能感慨,江南这个地方怎麽能不繁荣。

一流的人才储备,风调雨顺的气候,这简直就是天选之地。

北方兴建铁路最大的难处就是山地。

房山到京师还算是好的,如果要兴修前往宣府(张家口)的铁路,山地的线路就没办法通过。

原时空詹天佑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已经有了蒸汽机车,还用了「之」字型的方式,才能攀越八达岭段的山路。

在发明高性能火药解决开山问题,蒸汽机头出现之前,前往宣府的铁路是注定无法建设的。

江南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到处都是平原,这里建设铁路不仅仅成本低,运行也更加的平稳。

除了铁路之外,还有黄金的长江运河航道,长江出海口还有太仓丶吴淞口这个天然良港。

这里的条件,天生就是给工业准备的。

工业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越来越精细的分工。

只有越来越精细的分工,生产才能更高效,而这些精细分工外,就要求畅通的物流。

否则你生产的东西,需要极高的成本才能运输出去,刚起步的工业化如何能竞争过人力?

苏泽在北方搞了这么半天,夯实北方的基础建设,也比不上江南天然的条件。

而现在江南的士绅,也比北方士绅更精准的看到了铁路的价值,直接豪掷十万银元,抢着修建大明第二条铁路。

雷礼等苏泽看完,这才开口问道:

「子霖你怎麽看?」

苏泽立刻说道:

「雷阁老,这是好事儿啊。」

「南直隶请修铁路,连勘探和募资工作都完成了,朝廷自然应该准其所奏。」

雷礼看向苏泽。

从苏泽入仕以来,他在江南士绅中的形象一直很割裂。

他是苏州府的进士,不少好友也都是出身江南,按理说他这样的后起之秀,应该得到江南士绅的鼎立支持。

但是苏泽的几个大政策,都没有带上江南,也就是说他从没有为家乡献策。

开海奏疏选的是山东的莱州,吏科试等改革也是山西山东两省。

而且苏泽主张开徵商税,这个观点也一直被江南士绅抵制。

明明是江南的读书人,却事事帮着北方,这是江南士绅暗中对苏泽的评价。

只是苏泽似乎也不在意这一点。

不过雷礼还是隐约明白苏泽的用意。

南北平衡,是大明政治的暗线,苏泽这麽做,是为了平衡南北的实力。

试想一下如果铸币所设在江南,那大明会是什麽样子?

苏泽似乎明白了雷礼的疑惑,继续说道:

「江南是我大明的财赋重地,朝廷又岂能不顾江南士绅的请愿?」

「不过。」

果然,雷礼看向苏泽,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

「不过这十万银元,怕是不够。」

「房山铁路的造价低,是因为房山有煤矿铁矿,工部又兴建了新式炼钢厂,才能产出低廉的钢铁用来修建铁轨。」

「江南可没有这样的炼钢厂,如果铁轨都由北方制作完成,再运输到江南,那成本可要翻几倍了。」

「如此一来,营造费用就远不止十万银元了。」

雷礼连连点头,苏泽的计算不错。

苏泽又说道:「如果让工部在江南投资设厂,那似乎也不妥,江南又不纳商税,这炼钢厂都是用工商所得投资建造的。」

雷礼点头,自然是这个道理。

「朝廷可以批准这个项目,但是如果要从北方购买铁轨,江南铁路公司就要按照市价购买,朝廷不可能在这方面补贴。」

「要麽就由江南商人出资,在江南筹建炼钢厂,用炼钢厂的产出来建造铁路。」

雷礼也觉得苏泽说的有道理,点头说道:

「子霖说的有理,铁路建设也要按照市场价格来,朝廷总不能贴钱给所有铁路吧?」

雷礼下了决心,苏泽说的没错,你江南要修铁路,京师自然不反对。

但是修铁路的钱就要你江南自己募资了。

如果要买北方的铁轨,就要按照市场价格来,朝廷也不能亏本帮着江南修铁路。

次日,雷礼向皇帝上书,支持修建吴淞铁路,但是雷礼也在上书中列举了工部计算的修造成本,列明了如果从京师的炼钢厂运送铁轨去江南修造,十万元的股本不够建造的费用。

也就是说,江南如果要修吴淞铁路,要麽建造炼钢厂自己制造铁轨,要麽用市场价格从北方购买,那吴淞铁路就要追加投资了。

雷礼本来以为这是个简单的奏疏,却没想到引起了朝野非议!

——

《新君子报》编辑部。

「岂有此理!朝廷岂能如此重北轻南乎?」

一名年轻的编辑,愤怒的举着文稿道,只不过他说一口的吴侬细语,没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愤怒。

《新君子报》是从沈思孝创办的《君子报》继承发展而来的,编辑部内很多都是当年沈思孝招揽的江南编辑。

这个愤愤不平的编辑是苏泽的同乡,名叫陆季,苏州府人,上一次贡试落榜后就留在京师备考,后来被沈思孝招入了《新君子报》的编辑部。

陆季的家族是太仓县的大地主,家族也有多人科举中第,在嘉靖朝还出过一名进士。

《新君子报》的编辑,大抵上都是陆季这样的出身。

陈于陛虽然是四川人,但是此时四川的文化昌盛,和江南在很多话题上颇有共鸣。

四川士人同样也都是喜欢奢华瑰丽的文风,更重要的是四川的士绅势力也很强大,所以两边的士人走得很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